真海鞘是一种海洋生物,主要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海底环境中,深度通常在10-20米之间。它们喜欢依附在海底的岩石、砂砾或海藻等固定物上。这些生物适应的水温范围约为5-24℃,且能承受相对密度为1.025的环境。真海鞘属于杂食性物种,其饮食包括硅藻类、小型原生动物、甲壳动物以及软体动物的浮游幼体。这种生物不仅富含营养,而且口感鲜美,尤其是在夏季,更是受到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喜爱。除了生食,真海鞘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等地。
形态特征
真海鞘体型呈现橙红色或鲜红色,外形奇特,体表有许多乳头状突起。成熟个体的高度可达15厘米,宽度大约为10厘米。外部覆盖有一层称为被囊的厚实皮肤,上面设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入水孔略微倾斜,闭合时形成"+"字形皱纹;而出水孔则垂直向上,闭合时呈现出"-"字形皱纹。真海鞘的尾部生长有根状突起,用于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被囊内部是一层柔软的外套膜,它在出入水孔周围紧贴被囊,其他部位则是分开的。外套膜内侧环绕鳃部形成的袋状区域被称为围鳃腔,与出入水孔相连通。水流通过入水孔进入体内,经过鳃上的纤毛运动完成呼吸和捕食过程。鳃过滤后的食物颗粒由外套膜和鳃间的腺细胞分泌黏液包裹,形成团块,随后通过食道送入胃部。消化后的食物在管状肠道中被吸收,未消化的残余物聚集在排泄腔中,最终通过出水孔排出体外。真海鞘具有雌雄同体的特点,采用异体受精的方式繁殖。卵巢和精巢位于肠管左侧,呈梳齿状排列,生殖管道沿直肠延伸并与肛门相连,开口处位于围鳃腔中。此外,真海鞘能够忍受较低温度,但对于高温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分布与引种
引种历史
近年来,中国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从韩国和日本引入了真海鞘进行试验养殖,并取得了成功。
自然分布
真海鞘在日本太平洋侧的三陆沿海地区及日本海男鹿半岛以北的海域较为常见。而在韩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海岸。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的自然资源量较多,但在七十年代中期因不明原因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导致资源量急剧减少,一度面临濒危状态。为了恢复真海鞘的数量,韩国从日本进口苗种,开始尝试垂下延绳式的养殖方法。到了八十年代,养殖产量逐渐趋于稳定,并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目前,自然资源也有所恢复。
参考资料
真海鞘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通过专家鉴定.广州灵狮广告有限公司.2024-11-07
真海鞘 Halocynthia roretzi.主要入侵生物标本信息管理库.2024-11-07
真海鞘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