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均庆寺位于岩前镇狮岩,是客家人保护神---定光佛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公元964年),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修。北宋赵恒时,封为“均庆院”。这是闽西历史上第一座被朝廷敕赐的寺院。南宋绍定三年赐名“定光院”。2010年均庆寺定光佛金身首次跨越海峡,赴台巡游。 2011年6月龙岩市首届海峡客家风情节----定光佛文化节在均庆寺隆重召开。2012年11月第二届定光佛文化旅游节在均庆寺召开。

寺庙历史

武平县均庆寺 位于岩前镇灵岩村,建于北宋年间,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坐北朝南,土木结构,自南而 北依次为三宝殿、大院坪、千佛楼大院坪两侧为钟楼、鼓楼。三宝殿为双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9.3米,进深15米中梁墨写“清代乾隆十六年重修”。 1984年翻修屋顶,钟楼改为平房。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传说

武平县岩前镇,有狮岩和蛟湖两个名胜古迹闻名于世。宋朝时,福建同安人 郑自严来到岩前狮岩修炼,建立均庆寺。传说古时庵场广阔,和尚、尼姑众多,香火鼎盛。宋朝皇帝封郑自严为定光古佛。他在岩前修炼时,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在灵岩村消灭了蛟龙(形似水牛,当地人称水牛精),清除了水患,保佑人民安居乐业;在伏虎村降服了猛虎,保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在双坊村用佛法搬运了许多大 石头兴修水利,保护村民增产丰收;在宁洋村寄子岭救活了婴儿……因此受到民间信众的崇敬。定光大师圆寂后,当地群众在狮岩洞为他塑造金身,建立佛殿,称他 古佛老爷。明朝时,大布村有一位考中进士的王宗海先生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金身留浙水,宝珞镇蛟湖”,挂在殿门口。

从此岩前群众每年农历 七、八月间定时进行打醮、“做杉”,或抗旱求雨,都要到狮岩洞里扛定光古佛金身到村里去烧香朝拜,请和尚、尼姑念经。扛菩萨时,有鼓手班、锣鼓班,一路吹 吹打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成群结队迎送定光古佛,热闹非凡。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祈祷古佛老爷保佑大家平平安安,粮食增产丰收。

定光古 佛金身也遭受了两次灾祸。辛亥革命时期,岩前一些激进青年在反封建思潮的影响下,纠集了一批人在狮岩洞里点火烧菩萨,佛殿和古佛金身毁于一旦。几年后,岩 前人民重建佛殿,为他塑造金身,敬奉如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文物古迹。岩前的群众每年还会到狮岩洞里扛菩萨打醮、 “做杉”。“文革”期间,又有一些愚昧无知的人,把狮岩洞里的古佛金身毁掉,把佛殿拆除。甚至把狮岩洞前面的记有明朝王守仁驻兵岩前的历史碑文等炸掉,还 把岩洞后面刻有古时武平县官成敦睦题写的“人世蓬壶”四字凿去,把岩前古代建的巍峨的“文光塔”炸掉。

寺庙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宗教信 仰自由,保护文物古迹,岩前均庆寺被重新建起来,广大信众再一次建立佛殿,为定光古佛塑造金身,保持原样。进入新世纪,台湾省客家人信奉定光古佛,怀念家 乡,专程来岩前烧香拜佛,还迎古佛金身到台湾巡游。如今,当地政府发动群众,又重新修建均庆寺,新建了两座壮丽的钟鼓楼,寺前后左右粉刷一新,寺前广场重 铺地板,架起了拱桥,桥下流水淙淙,红色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寺内安放了许多新的佛像,供人们前往观瞻。均庆寺,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 要场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