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名:Urocynchramus pylzowi)是朱鹀科朱鹀属的唯一鸟类种类,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朱鹀的长度为45-47厘米,头顶及上体几纯沙褐色,眉纹、眼先、颊以及颏、喉、胸呈淡玫瑰红色,腹部浅淡以至污白。朱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等地。
形态特征
朱鹀的嘴细尖,似暗胸朱雀和大朱雀,但嘴上下缘间有间隙,上嘴缘近基部处膨胀。尾羽长,呈凹形,和长尾𫛭山雀科相似。跗细长。体羽较红。雄性成鸟的头顶及上体几纯沙褐色,带棕褐色纵纹,后颈色浅,沾淡玫瑰红色。雌性成鸟通体淡黄褐色,具较暗的斑纹,尾羽基部为淡粉橙色。
栖息环境
朱鹀虽为山区鸟类,但不到过高海拔的山区,一般在海拔500-2500米高处。栖息于山谷和山溪两岸的矮柳丛和小形灌丛中。此鸟为中国特产鸟类,但数量稀少,分布狭隘。
生活习性
朱鹀的叫声通常寂声。鸣声为急促的chitri-chitri-chitri-chitri。飞行或告警时发出清晰的银铃般的kvuit, kvuit叫声。朱鹀单独、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飞行弱而振翼多。栖息在高山草甸或灌丛中,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也吃昆虫。
分布范围
朱鹀是中国特有的鸟类,主要分布于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东部,青海湖以南山区和金沙江上游)、四川省(西部石渠县、巴塘县)、西藏自治区东部海拔3000-5000米处。
繁殖方式
朱鹀的繁殖期在5-8月,筑巢于枝叶繁密的枝杈上,距地高约一米。
保护现状
朱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78项)。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以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二级。虽然朱鹀的分布范围广,但种群数量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