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天寅(初名大丙,字火传,号亮庵),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数万卷。他出生于浙江杭州仁和诸生,后移居塘栖镇,交友广泛。卓天寅的父亲卓人月,以诗、古文辞著称于吴越,但早逝。卓天寅博学,工文,尚气节。

顺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称帝南京市马士英当国,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卓天寅愤然赴金陵,上书福王,请诛马士英以谢天下,虽事未遂,但一时间海内称快。顺治十一年(1654年),卓天寅乡试中副贡顺治甲午。丁酉,江南乡闱不谨,又赴京师上书痛诉科举弊端,顺治帝采纳其奏,下吏一洗其弊,士论之。

《传经堂集》是卓天寅的代表作。

正文

卓天寅,清藏书家。初名大丙。字火传,号亮庵。仁和诸生(今浙江杭州)人,后移居塘栖镇,交友广泛。父亲卓人月,素以诗、古文辞名吴越,可惜早逝。天寅弱冠博学,工文,尚气节。顺治二年(1645),弘光帝称帝南京市马士英当国,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卓天寅忿然走金陵,上书福王,请诛马士英以谢天下,事虽未行,一时间海内称快。顺治十一年(1654年)卓天寅乡试中副贡顺治甲午。丁酉,江南乡闱不谨,又走京师上书痛诉科举弊端,顺治帝可其奏,下吏一洗其弊,士论韪之。

卓天寅好游侠,喜结纳海内贤豪。又崇佛道之学,造清流寺于塘栖,以供四方高僧;建升元观于武康计筹山,以客海内道士。其家有三世藏书,自祖父开始,即有藏书,父早丧,靠母亲抚养成人。及长,建藏书楼曰“传经堂”、“月波楼”,藏书数万卷。湖州市知府吴绮、藏书家朱彝尊均撰有《传经堂记》,称其“曰桥西草堂,其上以储三世遗书,下以俟子孙讲读其中”。汪森亦写有《传经堂诗》。四方读书人到此地,皆提供食宿,读书其中。归安严我斯吟其“此堂岿然为传经,遗书万卷为讲席”。卓家有传经堂、月波楼、杜若洲、水一方等处园林别业,藏书万卷,四方之士至皆馆之。康熙帝初年,卓天寅在广济桥之西重建传经堂,祀入斋、左车、珂月(曾、祖、父)三先生,藏先世遗书,教授子弟,常与朋友讲习其中,名振一时。卓天寅广邀当时文坛中如朱彝尊、王士祯孔尚任查慎行、李邺嗣、吴绮陈廷敬姜宸英等名家,为卓氏传经堂撰写序跋、碑记、诗词,共计数百篇,编为《传经堂集》十卷出版。

卓天寅继承卓氏文风,精通儒学,著述等身,著有《静镜诗集》等书。卒年七十余岁。其子域、胤基,皆以诗文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