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目是石蛃科的一种节肢动物门。是最原始昆虫的代表,生活在潮湿的落叶、朽木、蚁巢中。虽然石蛃已经有了昆虫式的外露口器,但上颚还是原始的单关节。石蛃目昆虫统称石蛃。因其有原始的上颚而得名。石蛃的腹部末端有3根尾丝,即1对侧尾须和1根中尾丝,且中间的中尾丝明显长于两边的侧尾须。石蛃的适应性很强,通常生活在阴暗潮湿处,如苔藓植物、地衣上、石头缝隙中、石块下等地。主要取食藻类、地衣、苔藓、真菌、腐败的植物。但是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我们通常可以在裸露的岩石上,发现出来晒太阳的石蛃。石蛃在琥珀中并不罕见,在琥珀中的出现概率很高,保存完整的也很多。形态和衣鱼目很相似,区别在于石蛃有较大的眼睛,中尾丝明显长于侧尾须。石蛃身体较小,胸部较粗,背侧隆起,向后逐渐变细,体表常具鳞片。触角长,呈丝状,无翅。
形态特征
体圆锥形,尾端细,体 长3-20mm,口器为咀嚼式,下口式,唇须发达。复眼发达,位于头的背部前端,一般大而近圆形,有的呈半球状高高隆起。触角长丝状,细长而分节,通常30节以上,着生于单眼下方,柄节及梗节具鳞片。胸部隆起如驼背状,3节,各具1对胸足,足上具鳞片。腹部11节,腹板发达,三角形,第1-6腹板上生有1-2对可外翻的泡囊,用于在潮湿的表面吸水。无翅。身体末端具有1对侧尾丝和l条中尾丝 。
生活习性
石蛃食性较杂,主要以食物的残渣、藻类、地衣,甚至昆虫的腐尸为食。生活在落叶堆、草丛和石头缝中。除了能快速爬行外,还能进行跳跃,主要是依靠腹部后部的突然弯曲和挺直进行跳跃。石蛹的幼虫发育缓慢,通常要花上2年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这期间要蜕皮5次以上。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不同的是,它们在成年后还会继续蜕皮。
生长繁殖
石蛹属于两性繁殖,雄性生有原始的输精器官。石蛹通常把精囊产在尾须上,然后等待雌性来取。有一种石蛹则会直接把精囊注入雌性的产卵器中。光角蛹科的雄性石蛹把精囊产在丝茎上,雌性石蛹有产卵器,喜欢把卵产在洞穴中或缝隙中,一次产卵2-30个。石蛹的幼虫生长缓慢,通常要花2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这期间要蜕皮10次。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不同的是,它们在成年还会继续蜕皮。
石蛃的演化
石蛃目(Archaeognatha)是现存最原始昆虫的代表,生活在潮湿的落叶、朽木、蚁巢中。虽然石蛃已经有了昆虫式的外露口器,但上颚还是原始的单关节。
石蛃原始的昆虫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呢。科学家推测,昆虫的假想祖先应该是具有同律体节的蠕虫状动物,每个体节都有一对附肢。这样的祖先在进化成昆虫的过程中,身体前部的几个体节集中并愈合形成了头部,这些体节上的附肢则演变成了触角和口器;紧接在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仍然保持各自独立,但是每一个体节发育了一对强有力的运动器官——足,后来还发育了两对翅膀,形成了昆虫胸部的运动中心;胸部后面的体节变化很小,但是附肢却一般都退化掉了,仅有腹末体节的附肢演变成了尾须和产卵器官。 在那个最早的昆虫出现的时候,地球的陆地由一个巨大的位于南半球的古陆和位于赤道的比较小的大陆组成,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更大的动物同它们竞争,昆虫慢慢地演化并在这两个大陆上扩展开来,毕竟,还需要几千万年后才会有慢腾腾的两栖动物来到陆地上,而且这些缓慢的两栖动物还不能远离水边,扩散的范围非常小,所以对于昆虫来说,除了昆虫自己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门。石蛃有一个原始的颚,可以有效地咀嚼食物。这样的颚只在有翅的昆虫中找得到,不同于衣鱼目或者石蛃的两段式颚,因此科学家猜测这种动物可能有翅膀。不过由于这个化石来自温泉,一个不能让翅膀完好保存的地方,在石蛃化石中没有发现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