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1923年2月11日-2022年10月23日),男,出生于象山县海台村。1943年7月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1943年10月考入中央测绘学校大地测量学系学习。著名大地天文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早在解放前韩天芑就参加了测量工作,他在有关天文大地测量理论和实践方面紧紧围绕国家需要,作出了切合国家安全测绘学保障需求,又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世界时服务,地球自转变化和恒星光干涉技术的研究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等职。2022年10月23日9时40分,天文学家韩天芑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2月11日 出生于象山县

教育经历

1943年10月~1947年9月 前往中央测绘学校大地测量学系学习。

工作经历

1947年9月~1949年7月,前测量局大地测量队任测量佐。

1949年10月~1950年7月,任浙江工业技术干部任教员学校。

1950年8月~1957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57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主要兼职。

1958年,短暂任教于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后合并入新的武汉大学天文学专业,教授金格尔测时法。

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兼任研究员。

1986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兼任研究员。

1997年~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顾问。

1980年~1988年,任中国测绘学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

1985年~1991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1年~1987年,任湖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

1987年,任湖北省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20年2月,韩天芑感染新冠肺炎。2月10日左右开始发烧,2月12日确诊并住进武汉协和肿瘤医院。2月23日,医院突然来电下病危通知,器官衰竭,希望能够找到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3月12日,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护团队20个日夜的治疗和护理,98岁的韩天芑及85岁夫人已治愈待出院。韩天芑夫妇虽可以出院,但因年岁已高生活难以自理,不能直接进入康复驿站隔离,经沟通于3月14日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2020年4月15日上午,韩天芑正式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居家隔离,其夫人稍早前也已出院。4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韩天芑在出院后的样子,视频中,处于居家隔离阶段的韩天芑老人在阳台上走来走去,精神头很足。

人物去世

2022年10月23日9时40分,天文学家韩天芑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2022年12月1日,韩天芑老先生魂归故里。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百业待兴的局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大地测量组在方俊领导下,将制图及天文大地测量作为主要研究工作。

1952~1953年为治理淮河,韩天芑沿淮河流域测定了30多个天文点,测定了信阳长台关的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方位角,以作为淮河流域的测量控制之用。在这一工作中首次明确了国内垂线偏差变化的不稳定性。其后为治理黄河,韩天芑沿黄河测定了龙门、吴堡县等八处天文点和方位角。

于1954年在宝鸡、富县等四地测量了一等拉普拉斯天文点和方位角。这是我国最早的依据苏联天文测量细则测定的一等天文点。它改变了旧中国大地测量学观测数量少及精度低的落后局面。

1955年,韩天芑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全能经纬仪接触测微器按东西星等高法测时,当时对这一问题前苏联也未很好解决,因此被前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测时法”。同时改进了太尔各特测纬方法,使其计算更简捷。根据野外定位的实践经验,韩天芑提出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极限规定,为我国订定天文测量细则提供依据。

为了统一天文经度的系统,必须建立我国不同纬度区域的天文基本点。韩天芑除参加测定外,还提出了尽可能消除各种测定中产生系统误差的天文基本点测定法。以测定西安市天文基本点为国内测定高精度天文点的参考范例。天文方位角为天文大地网提供横向控制的依据,其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天文大地网的精度和参考椭球的定向,为此我国最早组织了庞大的天文作业队研究天文方位角和人仪差的误差来源以及避免方法。上述的这些工作为我国的大地天文学奠定了理论和工程实践基础。直到1960年韩天芑仍奔走于全国各地,遍及我国西北、中原、黄河海河流域直到西藏自治区边疆,为我国早期的测绘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文测量首先需要高精度地覆盖较广天区的星表,1954年,韩天芑编制了以FK3为基础的含2628颗恒星的星表以及太尔各特星对表。

1990年韩天芑联合我国七个天文台和两个测绘部门,共约40多人参加,共同编制了以实测为基础的“中国大地测量学星表”,使我国天文大地网的天文定位纳入统一的高精度系统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发文(国测发(1991)048号)决定,让全国所有测绘部门使用,以统一和提高我国的大地测量精度,国际上以星表工作著名的海德堡天文计算所曾来函索要。此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韩天芑排名第一。

1958年测地所迁到武汉后,依据1956年制定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韩天芑筹建并领导了武昌时辰站,进行天文测时、测纬和时间工作,参加我国的世界时测定以及瞬时地极坐标的测定。自1963年首先开展了用唐戎等高仪测时和测纬,同时利用大型石英钟建立了守时系统。受动乱影响,到1978年光电中星仪才投入观测工作,同时建立了地方原子时系统和执行飞行钟的比对任务,以测定各地方原子时的系统差。经过努力,武昌时辰站的观测精度很快达到国内一流,并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并与上海天文台等一起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自1980年起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韩天芑担任联测工作组副组长,我国的经典天文仪器观测精度居于国际前列,在韩天芑的领导下,武昌时辰站的研究人员一方面不放过每一个晴夜,做好观测工作,另一方面不断改进设备,提高观测精度。尽管武汉气候不好,晴夜较少,仍使武昌时辰站的观测资料数量和精度都名列前茅,仪器观测精度的长期稳定性在国内也是很好的。武昌时辰站开展了时纬观测的地方效应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工作中。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学技术的发展,都卜勒、人卫激光、VLBI 和GPS等手段逐渐成熟,传统的经典天体测量手段将被取代。韩天芑带领武昌时辰站的研究人员及时扩大了研究方向,开展了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在地球自转参数变化及其地球物理学机制研究方面,韩天芑率先利用我国天文观测资料研究表征地球弹性系数的勒夫数,在1984年发表了论文“天津市纬度观测的月亮潮影响”,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2年起韩天芑担任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恒星光干涉技术在天文学上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组长,在南京天文仪器厂和陕西天文台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实验室的星光干涉条纹,通过了中国科学院验收组的验收鉴定,认为部分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肯定了整个系统在今后发展恒星光干涉技术中有突破性的地位。

韩天芑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和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等职。韩天芑是湖北省天文学会的创始人,1981年他联合测绘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地震局及各中小学的天文爱好者,开展天文学术交流及天文科普活动,为湖北省的天文科普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韩天芑为人正直无私,待人诚恳谦和。为了发展我国的高精度大地和天文测量工作,发展湖北省的天文科普事业,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努力。韩天芑十分重视观测工作及观测资料的积累,直到60岁仍在参加观测。韩天芑十分关心年轻一代科学人才的成长,并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工作。

人物轶事

2020年6月18日,他在感染新冠肺炎康复两个月后,给武汉大学毕业生写了一封信,把他的人生经历凝聚成这些箴言,鼓励毕业生勇敢向前。在信中,韩老回忆了中国天文学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表示“机遇蕴藏在危机之中”,数字生态的兴起,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他鼓励毕业生勇敢尝试、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不要被一时的成败得失所困扰。信的最后,他勉励毕业生要看长远,星光总是璀璨的多,人生也是曲折向上,“以无垠时空为丈量尺度,人生拥有无穷可能。”韩老说:“国家救治了我,我今年100岁了,没有啥生日愿望,只愿祖国更强大!”

主要论著

韩天芑的主要论著包括:

1. 韩天芑.1954年度天文测量技术总结报告。测量专刊,1954。

2. 韩天芑。以全能经纬仪威特T4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方法(金格尔法)测定表差。测量专刊,1957。

3. 韩天芑。利用本身观测成果研究仪器轴颈误差。测量制图学报,1957。

4. 韩天芑。国家测绘总局西安分局天文台经度测定报告。测量制图学报,1960。

5. 韩天芑。徐家汇观象台与西安市天文基本点间经差的系统差。测量与地球物理学集刊,1965。

6. 韩天芑。关于天文方位角测定的若干误差问题。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1。

7. 韩天芑,等。天津市纬度观测的月亮潮影响。天文学报,1984。

8. 韩天芑,谢亮云。恒星光干涉仪及其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6。

9. 韩天芑,等。中国大地测量学星表。测绘出版社,1991。

10. 韩天芑,等。中国大地测量星表文集—“中国大地测量星表”编制总结。测绘出版社,199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