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上海天文博物馆。
上海天文台包括徐家汇园区和佘山科技园区两个部分,徐家汇为总部。天文观测台站位于松江区佘山地区。
历史沿革
徐家汇天文台
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72年2月,在上海徐家汇(明末大臣徐光启的故里)建徐家汇天文台。
1880年建造了33米高的木塔,顶端装有伯克利风向风速仪。
1901年在原址西侧(蒲西路166号)另建三层新楼。
佘山天文台
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900年在距上海市区约30公里的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建立上海天文博物馆。
上海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成立1950年12月11日,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军委会气象局,组成“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徐家汇及佘山天文气象台管理委员会”。
1950年12月12日,气象部分由军委会气象局接管,地磁和地震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接管,两台的天文部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接管。
1951年6月19日,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工作站》,简称《天地联沪站》,对两台进行管理。
1954年6月4日,中国科学院撤销《天地联沪站》,地磁和地震工作划归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天文工作划归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导。两台分别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象台。
1961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协议,佘山地球物理部分划归佘山观象台建制。
1963年6月,佘山地球物理部分仍划归地球物理所,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社会主义工作由上海天文台代管。
1972年,佘山地球物理部分又划归上海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成立地震研究室(经费由国家地震局负责)。
1976年12月经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将佘山地球物理部分划出成立上海市地震办公室,后改为上海市地震局。
1958年1月1日起,经紫金山天文台同意,徐家汇观象台和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象台行政方面合署办公,并迁至南丹路2号新址(1958年10月1日起门牌号码改为南丹路80号)。
1960年7月根据第五次院务常委会议精神,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从紫金山天文台划出,移交给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后华东分院)管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1962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观象台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1970年7月华东分院撤消。
1970年11月,上海天文台由中国科学院星归口,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
1978年10月,上海天文台改为局级单位,直属中科院领导。在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上,1978年首批被批准为“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0年,“天体物理”专业自行审批通过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8年,在全国天文界内又首批获准可按“天文学”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
2011年新增“仪器仪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点,这也是上海天文台首次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点。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
天体物理研究室
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
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
时间频率技术研究室
设施资源
1、 天马望远镜观测站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是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院市合作”重大项目。本项目的总目标在上海松江佘山基地建设一个国内领先、亚洲最大、国际先进、总体性能在国际上名列前4名的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的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系统。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从2008年10月底立项,2009年12月29日奠基,2010年3月19日开始现场建设,到2012年10月28日落成,历时4年,按计划很好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天线系统、接收机系统、主动面系统、终端系统、台站控制、时频系统、测站建设以及天文试观测等任务,依据《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第一阶段验收测试大纲》对所有技术指标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所有技术指标均满足或优于任务书中技术指标的要求,实现了我们建设世界级大型射电望远镜的目标。
该望射电望远镜高70米、重2700吨,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波段最全的一台全方位可动的高性能的射电望远镜。其工作波长从最长21厘米到最短7毫米共8个波段,涵盖了开展射电天文观测的厘米波波段和长毫米波波段。第一阶段研制内容包括:一架口径65米的地平式射电望远镜系统,并安装有主动面调整系统、4个波段(L,S,X和C)的双极化致冷接收机、VLBI数据采集终端、射电天文观测中断、氢原子钟和时频比对设备等。项目第二阶段在2015年完成后,将具备高频段系统(包括主动面和Ku,K,Ka和Q波段接收机)的观测能力。
上海市65米射电望远镜以“亚洲第一射电望远镜建成”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国家国防科工局组织评选的2012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2012年上海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名、2012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等。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在2013年12月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探测器VLBI实时测定轨任务。用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代替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使我国VLBI观测网的灵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着陆器ΔDOR型VLBI时延测量误差由嫦娥二号卫星时的1.77ns rms降至嫦娥三号时的0.67ns rms,以数厘米精度检测出月球车的移动、转弯等动作,以优于1米的精度对月球车进行了相对定位,为嫦娥三号VLBI测定轨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关成果在Radio Science、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多篇。
在脉冲星观测研究方面,完成了数字化终端DIBAS的安装调试工作。目前该终端具有非相干消色散和相干消色散功能,既可进行在线周期叠加又可进行搜寻模式的脉冲星观测。为保证脉冲星观测标准化和流程化,设计了一套观测纲要标准化模板,完成了数字化终端和望远镜控制单元的通信,基本实现了观测自动化。利用该系统,已经在L、S、C、X波段成功探测到包括北天周期最短毫秒脉冲星在内的一批重要脉冲星,发现了目前研究热点——“银心磁星”很可能具有周期跃变现象。 2014年下半年将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
在谱线观测方面,基本实现了观测自动化,完成了谱线终端的频率校准工作和数据格式转换工作,使得用户能够用谱线处理方面通用的Gildas软件包进行数谱线数据处理。在L、C、X 波段探测到了包括长碳链分子HC7N在内的许多重要分子的发射,并且在L波段探测到了一些新的羟基脉泽源。
天马望远镜的综合性能位于世界前列,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几个主要VLBI网的交汇处。天马望远镜将大幅度提高国际VLBI网的探测灵敏度,成为中国VLBI网乃至东亚VLBI网的核心,显著提高我国在天体物理前沿课题中的国际地位。天马望远镜已经参加了与美国GBT、EVN、东亚网的VLBI试观测,初步体现了其高灵敏度的优势。
2、60cm测距观测站
60cm激光测距观测站位于上海天文台的佘山观测园区,拥有一台口径为60cm望远镜激光测距仪,安装了不同用途的激光器、接收终端以及激光测距控制、处理软硬件等,可实现对四万公里内空间合作目标(带反射器卫星)全天时厘米级精度观测,以及距离最远二千多公里的非合作目标空间碎片分米级精度观测,是国际激光测距网的主要台站。
观测站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白天激光测距、双波长激光测距、非合作目标激光测距等,国际上率先实现10kHz超高重频率的卫星激光测距以及白天对4万公里同步轨道卫星的kHz重复率测距等技术。先后组织了神舟四号、海洋2号、Compass系列卫星的国际联测任务,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大口径光电望远镜装备、中科院重大装备和科工局“十二五”空间碎片专项、激光时间比对等项目。
3、25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
于1987年建成使用,目前主要承担IVS测地国际VLBI联测、EVN的VLBI联测、东亚VLBI联测等,特别是在嫦娥一号、2号的VLBI测定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包括2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微波实验室及各种测试仪器、 25米观测室及综合试验楼等。
4、超级计算平台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不断发展,计算密集型的天文应用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此,上海天文台不断加大对超级计算环境的建设,并由信息计算中心负责超算平台日常运维工作,以满足各个课题组的不同科研需求。
经过院“十二五”科学院修缮购置项目的支持,我台超级计算资源已初具规模。硬件资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计算平台,由大规模高性能且具有海量存储的超级计算设备组成,包括两个分布式刀片集群(SupermicroI、II)和一台SGI UV2000服务器,另有约2PB的光纤磁盘阵列用于存储。其中,超微I集群有600个计算核,总性能约为6400Gflops,总内存1.2TB;超微II集群有512个计算核,总性能约8192Gflops,总内存1.024TB;SGI UV2000为SMP系统,256核,总性能约为4915Gflops,总内存1TB。另一类则是为各个课题组托管的高性能资源,包括SGI ALtix4700、Altix4500、Altix3500、SGI2100、IBM刀片集群、联想深腾1800以及40余台(套)Sun、HP、联想集团、Dawning、戴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品牌的各种高性能服务器。软件资源主要包括Bright Cluster Manager6.0集群管理软件、IBM Platform LSF作业管理系统、IBM Platform GPFS并行文件系统、英特尔编译器、MATLAB、IDL等,还整体部署了一套Paramon高性能计算监控系统用于集群性能的实时监控。
作为中科院高性能计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天文台超级计算平台的运维管理遵循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和安全高效的基本原则,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提供7x24小时的免费计算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运行环境和技术支持。截止2014年10月,超算平台注册账户已有86个,超算平台平均使用率超过70%,累计发表和投稿的论文共计27篇,其中SCI论文为23篇,内容涵盖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数值模拟结果的数据后处理、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的数值模拟、行星流体力学数值模拟、VLBI观测数据的相关处理、地球动力学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的处理等多个重要研究领域。
合作交流
据2016年3月天文台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同美国、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比利时、阿根廷、乌克兰等国的研究机构签有合作协议,在天文地球动力学和星系宇宙学研究领域开展多形式的密切合作。在上海天文台工作的海外学者中,有4位荣获“中科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或“国家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资助。
“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APSG)是由该台叶叔华院士发起组织的国际合作项目,其目的在于联合亚太地区科研力量,综合天文、地质、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各学科优势,共同研究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地壳形变和海平面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努力对该地区面临的重大灾害事件,特别是地震、火山和海侵事件的预测作出贡献。该项目被列为中科院2007年度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2007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签订 了《建立马普天体物理伙伴小组——宇宙学伙伴小组的合同书》,其研究课题包括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引力透镜、星系相互作用等领域的大型计算机数据模拟和理论模型研究,同时为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望远镜计划在科学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天文台签订中乌科技合作项目——《旋转漂移扫描CCD照相机系统的联合研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VLBI台站参加欧洲VLBI联合研究所(JIVE)负责的“VLBI跟踪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探测器”项目,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对惠更斯整个降落过程进行了成功的观测。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25米射电望远镜还承担了中欧合作地球空间双星计划的数据接收任务。此外,还共同参加国际VLBI网的天文观测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VLBI站是欧洲VLBI网(EVN)、国际测地/天体测量学VLBI服务(IVS)和东亚VLBI网的正式成员,与EVN和IVS合作进行国际联测。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获得了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31项。
重要成果如下:
1、中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0年来,叶叔华院士负责的“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四大部委的100余名科学家,把各自的研究资源、历年观测数据和外业成果,统一协调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已经在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监测与研究、精密地球参考系的建立和维持、地球自转变化、青藏高原动力学、中国重力场和海平面变化、自然灾害预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灾害等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和基础资源。该项目不仅促进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报》项目的建立,推动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协作计划的建立,也带动了许多受国家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支持的研究项目。
2、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与天文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
上海天文台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对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天文学方法,并最先成功地预测到引起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1991年厄尔尼诺事件(此成果已在Nature上发表)。后来又成功预测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及2001年底前后出现的厄尔尼诺暖流事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对非大气影响的日长年际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10%,并提出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该暖池运动可使一天延长几微秒。
3、在国际上率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未能解决的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的难题
该研究结果已成为 IERS空间测地资料归算规范之一。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研究和航天部的登月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研究的工作。建立和维持地球和天球参考系,积极开拓和发展有关观测技术,在深空探测、近地小天体(人造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深空探测和战略资源储备作出贡献。
4、“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获重要成果
景益鹏研究员主持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课题,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首次发现了小质量暗晕的成团性比PS理论的预言要强得多,并提出了暗晕成团的精确公式,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和暗物质的成团性质,该工作也引发了许多修改PS理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晕密集因子的对数正则分布公式,并被广泛用于预言星系的观测性质;发现暗晕的内部密度轮廓的幂指数在-1.1和-1.5之间,该工作已成为高精度研究暗晕结构的最有影响的三个工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最早提出了构造星系相关函数和速度弥散的星系团低权重模型,并已发展为目前流行的暗晕星系占有模型。该项目继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通过对位于银河系中心被称为人马座A*(Sgr A*)的神秘射电发射源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发现了支持“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观点的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上,迅即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科技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这项研究工作,Nature在同期的栏目内还配发了专题评述。
6、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
徐烨博士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哈佛大学斯密松宁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专家合作,使用世界上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仪,将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作为基线,采用三角视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测得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测量的相对精度为2%,这是有史以来天文学中该类距离测量精度最高的。该论文在2006年1月6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正式发表,杂志还采用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
7、主持“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项目
该项目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为主线,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与演化和银河系结构与演化两大密切相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队伍汇集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精英人才,由来自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8家单位的64位研究人员组成。
发表论文
专利项目
学术期刊
• 《天文学进展》(季刊)
《天文学进展》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天文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学术刊物(季刊)。涉及天文学的各个领域,反映其最新进展。主要发表对国内外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科研进展的述评,也适当发表少量的研究简讯、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报导。适宜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大专院校学生阅读。《天文学进展》1992年起被确定为中国国内天文学类的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四种文摘性刊物和数据库所收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前身为创刊于1905年的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观象台《天文年刊》,解放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并仍继续出版,直到1966年出版第26卷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79年复刊,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下称《年刊》),于1980年出版第1期。
《年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上海天文台主办的以反映本台最新科研动态为主的天文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通过新华书店总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已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知网、VIP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年刊》主要刊载本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论文、工作报告、实测资料、仪器研制报告和研究简讯等文章,内容涉及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与方法、时间频率、天文学史研究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研究等领域。本刊也适当接受其他台站及国外学者的科研论文。
文化传统
天文台精神
“精勤司天、诚信修文”
科普教育
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极盛期在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6时前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学会利用这一向公众传播天文科学的好机会,策划了内容丰富的观测科普活动,组织了48人的观测团,远赴内蒙古自治区辉腾希勒大草原,对流星雨进行观测并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文化考察以及交流活动。
2010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共同举办的天之文科普讲坛第六讲《从月宫探宝到火星探险》在徐家汇社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天文口“空间测量技术”创新团组首席平劲松研究员做客本期讲坛。
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之际,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共同主办的天之文科普讲坛2013年第三讲,于5月18日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
2015年10月27日晚上6点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工作人员分成两拨,分别来到汇师小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开展了天文观测实践活动,让多名师生现场通过望远镜看月亮和认星空。
参考资料
科研部门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22-08-02
科研装备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22-08-02
简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