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英语:Plantar fasciitis,PF),又称足跟疼痛综合征,是由于足弓结构及生物力学异常以致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甚至发生退变,继而引发足跟部疼痛的一种疾病,也是引起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软组织疾病,由威廉·伍德(Wiliam Wood)在1812年首次描述。1995年,达门(Dahmen)首次发表了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0年批准了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2001年,舍尔(Schöll)引入了径向压力波来治疗这种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多见于40~60岁的人,各类人群都有发病,多见于长期站立的人、运动员、健步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其发病可能与久站、久行、跑步等因素有关;主要分为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和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其中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又分为急性足底筋膜炎和慢性足底筋膜炎两种;临床表现为脚跟疼痛。当把脚趾被动上翘靠近小腿前侧,达到脚心紧绷状态时,会加剧疼痛。晨起下床或休息后,落地脚后跟疼痛最为明显。
足底筋膜炎可通过X线、CT、MRI、肌骨超声等方法进行检查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包括休息、拉伸锻炼、手法按摩、体外冲击波、药物治疗、夜间固定支具和矫正器材,手术治疗有骨刺切除术、微创经皮射频消融术、跖筋膜松解术、腓肠肌腱膜松解术等。预防方法有合适的步数、合适的鞋子、足部的保健、调摄和养生。
发展历史
足底筋膜炎是成年人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它是一种软组织疾病,由威廉·伍德(Wiliam Wood)在1812年首次描述,且因许多别名为人所知,如慢跑者脚跟、跟骨骨刺综合征、跟腱止点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痛、神经炎和跟痛症等。
1995年,达门(Dahmen)首次发表了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0年批准了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对于传统治疗出现耐药性的情况,它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学会建议,在进行外科手术或体外冲击波疗法之前,患者应符合具有慢性症状并已接受至少6个月的保守治疗的条件。2001年,舍尔(Schöll)引入了径向压力波来治疗这种足底筋膜炎。
主要类型
足底筋膜炎分为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和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其中创伤性足底筋膜炎又分为急性足底筋膜炎和慢性足底筋膜炎两种。
创伤性足底筋膜炎
急性足底筋膜炎
急性足底筋膜炎又称为跖腱膜炎或跖腱膜损伤。患者通常有明确的外伤史,如从高处跌落时前足先着地,导致足底筋膜的撕裂或完全断裂;或是在短时间内长时间和超负荷(剧烈)的运动,导致的跖腱膜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足底和近足跟部的剧烈疼痛。急性足底筋膜炎虽然较慢性足底筋膜炎少见,但实际临床中并不少见,尤其多发生于运动员或长跑爱好者。
慢性足底筋膜炎
慢性足底筋膜炎或称跖腱膜炎。主要为足底筋膜的长期反复微损伤,如长时间行走或跑步或进行其他负重类运动,导致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足底肌肉和筋膜劳损,引起跖腱膜无菌性炎症。大多数足底筋膜炎为此类型。
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
非创伤性足底筋膜炎是指由于非创伤性的原因,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体重严重超标(或中度肥胖)等原因引起的跖腱膜的无菌性炎症,跟痛症仅仅是全身诸多症状的一种。
病因
足底筋膜炎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其发病可能与久站、久行、跑步、登山、创伤、超负荷运动、体重过大、退行性变、小腿肌肉紧张、足底畸形(高足弓、扁平足等)及穿鞋等因素有关。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通常由跟骨内侧结节足底筋膜起源处的胶原变性引起。这种变性类似于缺血性慢性坏死,其特征在于胶原蛋白连续性的丧失,结缔组织基质和血管的增加,通常在肌腱炎的急性炎症中可见纤维母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退化的原因是足底筋膜承受能力超过了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长期反复超负荷重复微撕裂并且超出自我修复能力,诱发炎症疼痛,形成退变、纤维化改变。
流行病学
足底筋膜炎多见于40~60岁的人,各类人群都有发病,多见于长期站立的人、运动员、健步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据统计,全世界有10%的人被“跟痛症"所困扰,而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足底筋膜炎多是单脚发病,除了足跟疼痛外,另有10%的患者感到足弓或前足疼痛。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晨起下床时,脚后跟落地疼痛最为明显,活动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是在长距离活动后,疼痛又会加重。但注意,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这样的表现,有的患者表现为夜间脚后跟部疼痛明显。疼痛部位以脚后跟内侧最多,也有患者疼痛在足底中部或前部。按压疼痛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且疼痛较为剧烈。当把脚趾被动上翘靠近小腿前侧,达到脚心紧绷状态时,会加剧疼痛。
检查
体格检查
应注意病人站立时足部的外形,这将影响治疗的类型;然后应在休息时检查病人的足;足跟内侧的触诊通常可诱发基底部的触痛;病人沿足底筋膜处有触痛,若检查者使脚趾背屈(牵拉足底筋膜的一种手法),触痛应明显加重。
实验室检查
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以及其他免疫学检查等,用以明确有无免疫因素导致的疼痛或排除感染性疾病。化验多在正常范围,但抗“O”和血沉均可增高。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肌骨超声等。包括肌骨超声、X线平片、CT、MRI检查。超声检查、X线及MRI检查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及排除其他疾病。肌骨超声扫描检查能看到增厚的足底筋膜、组织肿胀等改变。
诊断
问诊
问诊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职业及家族史,其目的是使物理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问题的本质,分析是否有其他影响症状的因素存在。通过问诊,需要明确以下问题,患者的年龄、性别、从事的职业、什么部位出现症状、损伤的原因、症状程度及持续时间、哪些姿势或动作会加重或减轻症状、是否影响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影响到睡眠等。
视诊
视诊是最关键的一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包括体形,步态,表情与姿态,脊柱的形态。全脊柱的形态三面观。
头应正直,鼻应该与胸骨柄胸骨、剑突、脐在一条直线上。双侧的髂前上棘连线应与水平面平行,髌骨应指向前方,双下肢应直,不能膝外翻或膝内翻,双侧腓骨小头应平行,内踝和外踝都应平行,双足内侧的纵向足弓应明显,双侧角度应相同。
耳郭、肩峰、髂嵴的最高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骨盆中立位时,髂前上棘应低于髂后上棘。
双肩高度是否一样,脊柱与双侧肩胛骨的角度是否正常(比如翼状肩)髂后上棘应与水平面平行,是否存在侧移或侧弯(或伴旋转)。
鉴别诊断
足底筋膜炎虽然属于跟痛症的一种,但跟痛症又不仅局限于足底筋膜炎这一种疾病。例如与足底筋膜炎症状相似的常见疾病还有足底神经卡压、足底骨骼病变、跟骨骨突炎、足痛风、跟骨骨折、足底挫伤、骨质疏松症、跟骨滑囊炎,足底筋膜断裂、骨肿瘤、骨结核等,这些疾病都会有足底疼痛的表现。因此,只要出现异常、反复或长久不缓解的足底疼痛症状,一定要先去医院就诊,通过专业的骨科医生来逐一鉴别,才能进一步治疗。
足底筋膜撕裂或断裂
足底筋膜撕裂或断裂相对不常见,主要见于从事跑步和跳跃等运动的竞技运动员,也可见于跑步和跳高爱好者,因筋膜的反复轻度创伤所导致。有足底筋膜炎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进行了局部注射类固醇治疗的患者,可出现足底筋膜自发破裂。创伤性撕裂表现为突发的足跟疼痛,在受伤部位可触及压痛包块。MRI表现为正常低信号的筋膜出现部分或完全中断,T2WI和STIR上信号增高多由于水肿和出血。在T2WI上常见筋膜周围积液。足底筋膜撕裂通常累及下方的趾短屈肌。
足底纤维瘤病
足底纤维瘤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病变,其特征是足底筋膜的纤维增生。其与其他浅表的纤维瘤病(主要是手掌纤维瘤病)相关。足底纤维瘤病常累及足底筋膜的中央和内侧部分。病灶MRI表现为足底筋膜下缘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增厚,结节通常<3厘米。结节在T1WI和T2WI上呈低至中信号,较大的病灶往往信号不均匀。病变细胞区域可见持续性强化。侵袭性或深部纤维瘤病可伴足底肌肉浸润。
治疗方法
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足底筋膜炎的保守治疗包括休息、拉伸锻炼、手法按摩、体外冲击波、药物治疗、夜间固定支具和矫正器材。
休息
足底筋膜炎也可以说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休息。及时适当地休息,减少脚的负重,避免久站、久行、过度跑步和弹跳等,一般都能痊愈。然而足底筋膜炎又有隐匿性的特点,疾病初起时患者常常不以为然,并没有及时休息,而通过机体代偿,等到失代偿症状加重,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时,病程大多已经持续半年以上了。这时仅通过单纯的休息,是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
拉伸锻炼
拉伸足底筋膜,防止筋膜短缩,改善循环,可以有效缓解脚底疼痛。主要方法有徒手拉脚趾、扶墙绷小腿、弹带拉脚心、网球顶足底。
每天睡前,用手抓住脚趾,往脚背方向牵拉,即让脚趾靠近小腿的前侧,牵拉至脚心的筋膜处于紧绷的程度,维持15~30秒再放松10秒,算为一组,一次做3组。
不拘时候,双手扶墙,前后弓步腿姿势,把痛的脚放在后面,下压后腿,让小腿肚紧绷维持30秒后休息10秒,算为一组,一次做10组,每天做2次。
将弹力带套在脚心,双手抓弹力带向身体方向牵拉,脚心下压弹力带以对抗,维持30秒再放松10秒,算为一组,一次做10组,每天做2次。
将脚心踩住网球,保持适当力量下压,以足底舒适为度,前后移动脚,让网球在足底来回滚动,持续2分钟算为一组,双脚交替做,一次做两组,每天做2次。
手法按摩
足底筋膜炎属中医学“伤筋病”范畴,多由气滞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等引起,不通则痛为其发病特点。因此可以用按法、揉法、点压法、推法等手法作用于足底筋膜及周围软组织,通过刺激经筋、穴位,疏通脉络经气,调畅气血津液,从而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除痹止痛的功效。方法例举:先用点压法疏通足部穴位,然后以“一指禅”点揉法松解阿是穴痛点,再以擦法、推法、捋法等自足底筋膜跟骨起点处至足趾止点方向行手法按摩。
体外冲击波
临床显示,对于症状3个月以上的慢性足底筋膜类,可以尝试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大多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但需注意,也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也有不少效果不明显或者不能耐受冲击波治疗的患者。
药物治疗
足底筋膜炎并非单纯的类症,更不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炎症,因此抗菌药和抗病毒的消炎药是无效的。足底筋膜炎属于无菌性炎症,应用非体类消炎止痛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疼痛。但用药时需注意禁忌证,注意用量,避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
对于疼痛部位明确,病程较长、一般保守治疗仍不能缓解的足底筋膜炎,可以选择痛点注射类固醇药物治疗。但其治疗后期也存在一定风险,例如足底筋膜断裂和脂肪垫萎缩等。
足底筋膜炎属于中医学“伤筋”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肝肾不足、劳损气滞血瘀、感受风寒湿邪等有关。临床需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内服中药方剂辨证施治。外用药多选择活血化瘀药、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利水消肿的中药熏洗,浸泡或外敷脚底,临床疗效确切。
夜间固定支具和矫正器材
夜间固定支具将脚踝固定在90°角,脚趾保持向上伸展的状态以利于足弓伸展。让足底筋膜在处于伸长位置时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在晨起下地时产生较小的张力,减轻足底疼痛。夜间固定支具一般用于病程超过1年的足底筋膜炎患者。对于走路或跑步时足内翻或外翻畸形的患者,则需要定制专门的矫正器或特殊鞋垫。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者不适合保守治疗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例如合并跟骨骨刺者行骨刺切除术,保守治疗无效者行微创经皮射频消融术,开放或关节镜下的跖筋膜松解术、腓肠肌腱膜松解术等。
预后
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结局通常较好;约80%的患者在1年内疼痛完全消退。当权衡未经证明且有时成本高昂的治疗方法的益处和风险时,应记住此良性疾病的自然病程良好。
预防方法
足底筋膜炎的预防方法有合适的步数、合适的鞋子、足部的保健、调摄和养生。
合适的步数
一般说来,每天走5000步至8000步比较适合。具体因人而异,应结合自身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例如青壮年每天7000~8000步是正常步行量,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每天5000~6000步即可。避免突然增加脚的负重的运动计划,或者没有提前充分热身的短期剧烈运动。
合适的鞋子
对于运动爱好者,可以选择减震效果较好,或者足弓和足跟支撑功能较好的运动鞋。而对于运动量偏少的人,可能轻薄一点的鞋子更加适合,这样的鞋子反而有利于训练足底的肌肉,不至于导致肌肉疲软,容易受伤。找到合适的鞋子后,还要记得鞋子旧了要及时换新鞋,一双鞋穿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磨损,减震和保护脚的功能也会下降,因此,有时候换双新鞋可能就有效预防了足底筋膜炎。
足部的保健
注意躲避风寒湿邪的侵扰,多做足踝周边肌肉的拉伸和训练,睡前经常用温水泡脚,做做简单的足底按摩,都有助于预防足底筋膜炎。
调摄和养生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作息规律,保证睡眠,给足底筋膜充足的自我修复时间和物质基础,从根本上预防足底筋膜炎的发生。
相关研究
2021年,中国研究学者提出,足底筋膜力学异常、载荷异常增加、止点处反复微损伤、足底筋膜增厚退变等的原因是这些危险因素内在联系的关键。因此,控制体重、纠正足部畸形、治疗足及足周围肌肉相关疾病、防控糖尿病、改善职业环境和适度科学运动等对于预防足底筋膜炎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
足底筋膜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1-09
有一种脚痛叫足底筋膜炎.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