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鲍威尔·弗里思
威廉·鲍威尔·弗里思(William Powell Frith RA,1819年1月9日至1909年11月2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画家,以风俗画和叙述性全景画见长。他以描绘英国“尽情欢乐的百年时代”而成名,对中产阶级的愉悦生活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记录。他被誉为“自威廉·霍加斯以来,英国最伟大的风俗画家”,并在1853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展现了英国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后期作品中融入了批判现实主义元素。
人物经历
威廉·鲍威尔·弗里思出生于1819年1月9日,英国约克郡奥德弗尔德的一个旅馆老板家庭,他的母亲是简·弗里思,婚前姓鲍威尔。最初,弗里思曾计划成为一名拍卖师,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转向艺术创作。他16岁时在萨斯绘画学校学习,18岁进入皇家美术学院。早期作品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包括莫里埃和莎士比亚的作品。26岁时,他以作品《乡村牧羊人》获得广泛赞誉,并因此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里思是“The Clique”小组的成员,他的作品受到大卫·威尔基家庭题材作品的影响,并受到查尔斯·狄更斯作品的启发,创作了复杂的多人物构图。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与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不同,更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他是英国肖像画家亨利·基沃思·雷恩的曾祖父。1909年11月2日,弗里思去世,享年90岁,被安葬在伦敦肯萨尔格林墓园。
个人生活
弗里思结过两次婚,与第一任妻子伊莎贝尔生有十二个孩子,同时与情妇玛丽·阿尔福德保持关系,并生有七个孩子。他的私生活与他在作品中描绘的正直家庭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女儿简·艾伦·潘顿出版了关于父亲和家庭的回忆录《一生的叶子》。
艺术成就
弗里思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阶层全貌的描绘上,还在于他对公共场所中人物相遇和互动的生动表现。他的作品《兰姆斯盖特沙滩》(又名《海滨生活》,1854年)和《德比日》(1858年)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1865年,他被选中绘制威尔士亲王和亚历山德拉王后公主的婚礼。晚年,他创作了《通往毁灭之路》和《财富之争》两个系列,讲述道德故事。他的作品《扫地者》(1858年)在伦敦街头描绘了贫富冲突的新领域。
现代艺术的看法
他还是前拉斐尔派和审美主义运动的坚决反对者,这一点在他的绘画《皇家艺术学院的私人观展》(1883年)中得到了体现,其中王尔德被描绘为在谈论艺术,而弗里思的朋友们则不满地看着。
后世影响
2006年,英国举办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重大回顾展,展示了弗里思的作品。他的作品被多家英国机构收藏,包括德比艺术画廊、谢菲尔德、哈罗盖特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