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头街
鬼头街区位优势明显,沿海高速丁堰出口就在鬼头街,省三三四线横穿东西,白雪线纵贯南北,以鬼头街为轴心的镇工业集中区初具规模,以纺织、皮革、服装、工艺品等各类企业130多家,近万人在此谋生就业。
鬼头街现已成为丁堰镇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医院、学校、邮政、电信、金融、酒店、超市、运输、仓储等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苏北最大的棉花交易中心已落户于鬼头街。皋南社区是省奔小康现代化示范村,龙潭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正在建设过程中,以鬼头街成为中心的丁堰十里长街初具雏形,一个美丽、富有时代特色的丁堰新区正在形成。
简介
鬼头街,始于明末清初,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现隶属如皋市丁堰镇皋南村。
鬼头街之名,让人毛骨悚然,与“鬼”不无联系。此地原是一片无人耕种的乱坟场,坟场中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小河,两河之间有条夹路,路两旁长满芦苇和各种禾本科杂草,故名“荒荡”。方圆几里,荒无人烟。晚上一片漆黑。阴雨天,坟场上磷火像萤火虫一样满天飞。杂草丛中,禽兽怪叫,不时有土匪强盗出没,草荡里常有暴尸,行人结伴才敢通过。清末,有个姓周的,胆力过人,独自在草荡中心用荆条、竹子等搭了几间茅草棚,开设茶食店铺,从此有了人烟灯火。此地是通往丁堰、东海边的必经之路,各类小商贩中途在此可小憩,喝茶聊天,逐渐有了人气。后来,卖香烟、瓜子、薄荷糖及小杂货的,在其左右摆摊设铺,不经意间,坟场中间形成了“街”,乡人称“鬼头街”。
1988版《如皋要览》载:“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开设店铺,得名。又,该地屋舍多卑小,时见门圭窦之家,圭头之街俗称鬼头街。”
1921年,通扬公路修通,鬼头街设代办站,南来北往的班车、货车在此停靠装卸货物。跑上海市的、做海货生意的,由此乘车去南通市、上海,北上如皋市、扬州市。沿公路两旁又陆续迁来了周家杂货店,钱家车行(修理自行车),沈家佬饭馆(时由国家供应大米、面粉),徐二茶馆,陆家蛋行等十多家小商户,旺季时单小笼车(本地的独轮车)有二三十辆停放在公路两旁,向四面八方运货送客,人流、物流量不断增加,时称丁堰的“旱码头”。
鬼头街与丁堰(街)镇相比而言,实属小不点儿,堪称“小街”。民国初,此地命名为“小街乡”,后与龙坝乡合并,称小龙乡,乡公所均驻鬼头街。
鬼头街,其名不雅,但由于所处位置特殊,在周围十乡八镇闻名遐迩,妇孺皆知。1946年7月,著名“皋南战斗”在此打响,鬼头街是主阵地,经过三天两夜的激烈战斗,敌49师全军覆灭,俘获师长王铁汉(后王装扮伙夫逃脱)。当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来电报:“祝贺你们(华野一师)打了大胜仗。”7月23日,延安市《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如皋之役蒋军万余放下武器》为题予以报道,鬼头街名扬全国。
建国后,小龙乡人民政府为纪念在皋南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在鬼头街修建烈士墓,供后人念瞻仰。1978年,经省文管会审定,在鬼头街建立皋南战斗遗址。
上世纪80年代,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鬼头街有大小企事业单位二十多个,工商税务,医院学校,邮电金融,养路工区、汽车站、二轮车站、医药批发、工业供销经理部及原丁西乡的五大皮革企业,都集结在鬼头街。1985年,鬼头街建起影剧院,乡里的重大政治活动均在此举行,一时成为丁西乡最繁华的地方。
位置
位于如皋市丁堰镇西部,为地理交通之要冲,沿海高速公路南通段、丁磨公路(老334省道)、新334省道、老204线国道白雪线(白蒲-雪岸)、如泰运河、通杨运河以及宁启铁路汇集于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苏中苏区的革命圣地、苏中战役的发生地之一,我军曾于此歼敌四十九师师部,至今仍存有纪念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字由来
鬼头街,其名与“鬼”是有一定的联系。旧时鬼头街前后都是一片乱坟场,北边叫石人头荒荡,南边叫洋田荒荡。起始两河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夹路,路两边杂草丛生,一人多高的大草荡。白天阴森森的,一到晚上磷火满天飞,禽虫怪叫,不时又有土匪强盗出没,常有曝尸在草荡里。可此处又是西部地区去丁堰街、如东海边的必经之路。明末清初有个胆大的人(传说是个强盗头)在夹路边用荆条、竹子搭了纯草棚,开设店铺,起初只经营茶食,后多有小杂货并逐渐成了市,乡人叫它鬼头街。
另说,历史上鬼头街三叉路口有一棵特大的桂花树。因此文革中改名叫桂头街,并设有桂头街邮电所。文革后期又叫胜利街,以上均是官称,乡民一直叫鬼头街,直至今。
历史背景
抗战胜利不久,内战爆发,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犯我中原地区。地处通扬公路线上的鬼头街是敌我必争之地。有时敌我之间只有一街之隔,相互对峙着。苏中战役有二、五两次战役都在鬼头街范围内打响。毛泽东同志曾亲自拟电文通报各大战区,鬼头街的名字由此名扬全国。解放后,江苏省文管会于1978年在鬼头街设立皋南、丁林战役遗址纪念碑。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被战火损伤的街市得到逐步恢复,形成了东西400公尺南北200公尺的T型街面。有汽车站、车行、茶食店、茶馆、饭店、铁匠店、蛋行、剃头店等。跑上海市的、去南通市做生意的和南来北往的都在此落脚,鬼头街成了个旱码头。
兵家必争之地
鬼头街因地理位置特殊,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抗战开始即属敌我前沿。日军入侵丁堰后,在鬼头街东边修筑了炮楼,成为下乡扫荡的西出口。鬼头街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日军投降前夕,还放火将鬼头街烧成一片焦土。
发展历史
1964年通扬公路拓宽改造,改名为204国道,鬼头街中心向西北平移300米,丁磨路与丁掘路相联接,原来的T字形的街道改造成十字街。
《如皋要览》1988年版记载,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得名。又,该地房舍多卑小,时见荜门圭窦之家,圭窦之街俗呼鬼头街。
参考资料
辖区简介.江苏政务服务.202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