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穆克战役
公元636年,经过精心筹划,哈立德率领“伊斯兰远征军”先以小股部队骚扰敌人,然后于636年8月1日在约旦河支流雅穆克河附近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军队进行了决战,最终东罗马帝国战败,阿拉伯人将罗马人驱逐出叙利亚,这一战争史称雅穆克战役。
战役背景
希拉克略重整罗马
在雅穆克之战发生前不久,坐拥地中海东部与西亚大片领土的拜占庭帝国刚刚经历了一次生死之劫。巴尔干已遭受斯拉夫人的多年入侵,与萨珊波斯的长期战争形势不利,加之内乱频仍、国库虚空,拜占庭帝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此时的波斯人已经夺取拜占庭在西亚地区的绝大多数领土,兵锋直指海对岸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战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又应萨珊波斯之请从西北进攻拜占庭。希拉克略向波斯国王库思老二世的议和请求也被后者拒绝,这似乎预示着拜占庭气数已尽。
然而,希拉克略皇帝只做了三件事便彻底扭转乾坤:
他首先凭借海军切断了波斯人与阿瓦尔人的联系。
其次,他与保加利亚人结盟,让保加利亚人攻击阿瓦尔人本土、迫使阿瓦尔人撤军。
最为关键的是,希拉克略发挥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他不仅在战场上数次击败敌军,还建立了与突厥人的同盟,使拜占庭转守为攻。
很快,转入反攻的拜占庭军队便在希拉克略的亲自率领下,攻克数座波斯重镇。这位皇帝沿着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步伐,先是在伊苏斯的古战场击溃了波斯大军,接着又在亚述平原取得尼尼微战役的大捷。随后萨珊爆发宫廷政变,曾不可一世的库思老二世身陷囹,波斯新王则与希拉克略签订和约、归还了此前占领的所有拜占庭领土。就这样,希拉克略成功地令拜占庭重获新生。
让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当622年希拉克略转入对萨珊波斯的反攻时,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穆罕穆德正从麦加出逃、前往麦地那寻求庇护。对此一无所知的希拉克略万万没想到,穆罕穆德的后继者们将从他手中夺走大片土地、以及拜占庭在西亚的霸主地位。
穆罕默德成为最高领袖
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造成半岛内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当时当地的主要居民是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贝都因人,他们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公元570年,在麦加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伊斯兰教复兴者穆罕默德诞生了。公元610年,穆罕默德正式创立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伊斯兰教。同时开始了他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公元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不久后建立了以“乌玛”(注:阿拉伯语。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不久,完成了对麦地那的统一。
穆罕默德组织穆斯林武装
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这支武装基本是阿拉伯骑兵组成。成为后来对外扩张的有力武装。公元624—627年间,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反抗势力。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投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公元631年末,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至此,穆罕默德终于实现了他统一阿拉伯民族的宿愿。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穆罕默德一生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以宗教为手段统一了整个阿拉伯民族。将一个衰弱的民族带入强盛的发展之中。并为后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扩张
公元632年,阿拉伯第一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即位。立即开始踏上对外扩张的征途。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有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当时阿拉伯人面临的对手有两个,一个是波斯萨珊帝国,另一个就是东罗马帝国。这两个本来都异常强大的帝国由于相互之间长达400年的争战已经两败俱伤。其中的波斯更是已经衰败到极点。而胜利一方的东罗马帝国虽然有了一位新的杰出君主希拉克略皇帝统治。但连年战乱加,帝国虽然表面上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大量军队,但已经是最实际的外强中干。这样,阿拉伯人就把他们扩张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人对他们的两大强邻——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两大帝国对他们的了解。半岛北部的阿拉伯部落长期作为雇佣兵参与波斯和拜占庭之间的战争,十分熟悉他们雇主的战略战术,这种宝贵的经验也为他们日后在西亚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拜占庭人仍然将这些阿拉伯人视为蛮族。他们也并未将伊斯兰教视作一个全新的宗教,仅仅把它视作某个异端教派。因此,拜占庭也一直将防御重点放在叙利亚北部、对抗他们的宿敌萨珊波斯,对南方的阿拉伯人毫无防备。这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伏笔。
领兵出击
公元633年,哈里发任命被称为“哈立德·本·瓦利德”的名将哈立德为远征军统帅领兵出击,正式拉开阿拉伯扩张“圣战”的帷幕。哈立德于633年深秋率领阿拉伯骑兵部队在巴勒斯坦死海南部洼地与东罗马军爆发第一次交锋,以步兵为主的东罗马军在完全由骑兵组成的阿拉伯军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君士坦丁堡,希拉克略皇帝大为震惊。他立即派遣王弟狄奥多拉女皇领大军出战并重创阿拉伯军。哈立德随即采取新策略,运用远距离迂回策略。冒险横穿沙漠远征美索布达米亚,攻占希拉和巴士拉,成功的绕到东罗马军背后。公元634年年底,阿拉伯远征军兵临当时东罗马帝国最富裕的省份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城下。在得到阿拉伯人保证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后,在大马士革大主教的领导下大马士革投降(大马士革战役)。
东罗马的希拉克略皇帝当时年满六十,已身患重病、无法亲临战阵,但他很快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反击。
希拉克略命其王弟狄奥多拉女皇和大将瓦汉率军出小亚细亚半岛增援叙利亚残军,自己也来到叙利亚,坐镇后方的安条克公国。阿拉伯远征军统帅哈立德决定退出大马士革以避其锋芒,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利用东罗马军远道而来是疲惫之师的特点进行打击。并与东罗马援军在雅穆克河爆发决定东罗马和阿拉伯两个国家命运的决战。
力量对比
公元633年出征的阿拉伯骑兵数量约为25000人,而东罗马援军则有约5万的庞大兵力。阿拉伯人的军队基本由骑兵组成,机动性强,由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领。东罗马援军主要由步兵组成,包括帝国最精锐的重装铁甲骑兵军团,由狄奥多拉女皇率领。
战役过程
知根知底
公元636年8月15日,两军在雅穆克河相遇,决战一触即发。虽然拜占庭军占据数量优势,然而冒着酷暑一路前进、且遭受阿拉伯轻骑兵不断骚扰的拜占庭大军抵达战场时已疲惫不堪。阿拉伯军虽数量较少,但他们以逸待劳且战意高涨。
拜占庭全军分为四队,采用步兵在前骑兵在后的阵型,由瓦汉担任主帅。这些罗马军团的直系后裔早已没有了当年世界顶级军队的风采,却依然是一支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随着中世纪开始,兵源素质的进一步下降,步兵部队更多的开始依靠弓箭和标枪等投射武器来削弱敌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步兵方阵的近战优势击溃对手。
这个时候的拜占庭军队已经非常依赖骑兵力量来完成制胜一击。但连年的战乱与刚刚遭受重创的国力,并不能为他们支撑起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力量。拜占庭骑兵很大程度上学习了东风的波斯与北方的游牧骑兵身上各自的一些特点,却也都是点到为止,没有真正的优势。在雅穆克之战中,拜占庭人出乎意料的没有保留总预备队。他们将骑兵分散部署在各个步兵分队的身后。
阿拉伯全军也分为四队。他们的步兵前后分为三线部署,比拜占庭人更为接近古老的罗马军事传统。第一层是装备最好的剑盾步兵,身后有长矛步兵支援,第三线位置上还有集中使用的弓箭手进行掩护。长期参与拜占庭与波斯征战的他们深知如何对付这些过去财大气粗的雇主。
阿拉伯军队的骑兵并不是强项。但相比有着丰富骑兵作战经验的拜占庭部队而言,他们更为适应阿拉伯地区的气候,同时有着新兴宗教带来的士气优势。和步兵同行一样,他们也长期成为拜占庭和波斯人的雇佣军,所以非常熟悉对手的套路。与拜占庭军不同的是,主帅哈立德只将四分之三的骑兵投入战场、保留了四分之一的骑兵作为预备队。
侧翼迂回
交战首日,拜占庭一方首先发起试探性进攻,但并未突破阿拉伯步兵的防线。
第二天拂晓,拜占庭军从左右两翼进攻,试图利用更多军队展开的正面宽度优势去包抄人数偏少的阿拉伯军的阵线。但哈立德指挥骑兵预备队先后解除了拜占庭对左右两翼的包围、守住了防线。
交战的第三天,拜占庭军则将主攻方向放在阿拉伯军的右派,并一度突破了他们的正面防线。然而哈立德又一次发挥了预备队的作用,他指挥预备队与左派骑兵夹击拜占庭军的右翼、同时命令右翼骑兵侧击拜占庭军左翼,再次挫败了拜占庭军的包抄企图。到此刻为止,交战双方都已经摸透了对手的套路。
第四天,拜占庭主帅瓦汉继续主攻阿拉伯军较弱的右翼,并击退了正面的阿拉伯步兵。哈立德·本·瓦利德则将骑兵预备队分为两路,在付出了惨重伤亡后第三次击退了拜占庭军的进攻。战斗中一些阿拉伯士兵已经开始放弃战斗逃跑,但被身后的随军妇女用各种手段给赶了回去。一些阿拉伯妇女甚至动手杀死了执意逃跑的人,并激励全军死守防线。虽然此时仍然胜负未分,但胜负的天平已开始向阿拉伯一方倾斜。
双方在第五天暂时休战,但哈立德在这一天做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他取消了预备队、将骑兵主力集中在右派、准备对拜占庭军的左派发起总攻。随后他趁夜色派一支骑兵分队占据了雅穆克河渡口、截断了拜占庭军的后路。事实证明,他们最终决定了拜占庭军战败的命运。
双方终于在交战第六天(8月20日)展开决战。哈立德·本·瓦利德如战前计划的那样,趁双方步兵相持时亲率骑兵主力对拜占庭军左翼发起总攻。拜占庭主帅瓦汉见状,打算抽调一部分右翼骑兵前来增强防御。但他的援军尚未部署完毕,哈立德的骑兵主力已经击溃拜占庭左翼、开始与己方步兵一起夹击拜占庭中军。受到败兵冲击的拜占庭重骑兵也阵脚大乱、向北溃逃,将左翼步兵完全暴露在阿拉伯军的夹击下。
当左派的拜占庭军被消灭后,哈立德开始率骑兵夹击拜占庭中军、迫使中军后撤,这也导致拜占庭全军彻底崩溃、纷纷向西败逃。他们在雅穆克河畔又遭到阿拉伯军队的前后夹攻、损失惨重,主帅瓦汉和希拉克略皇帝的弟弟狄奥多拉女皇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希拉克略皇帝已经无力回天,被迫率残部撤退,当他撤退至叙利亚边界时,面对他祖先历尽艰辛夺取的领土却即将沦丧的凄凉景象,作为一代有作为、曾经胸怀恢复罗马荣誉大志的杰出君主的希拉克略皇帝放声痛哭!他仰天长叹道:“美丽的叙利亚,永别了”!这是希拉克略的告别词。
战役影响
罗马人战败后从此和叙利亚永别了。雅穆克战役的失败,使东罗马帝国丧失了叙利亚这一富庶的行省。公元640年,东罗马帝国的整个叙利亚全部陷落。
雅穆克战役是阿拉伯人进军波斯和东罗马帝国的战略开端,可谓意义重大。
后续事件
阿拉伯骑兵马不停蹄地推进着:公元638年,占领中东重镇耶路撒冷王国;公元637年,阿拉伯远征军进入他边上另一个大国波斯萨珊帝国,在大将赛尔德·本·艾比·瓦戛斯指挥下,阿拉伯骑兵在两河流域重镇卡迪西亚重创波斯军(卡迪西亚战役),赛尔德乘胜前进,渡底格里斯河于六月夺取萨珊波斯首都泰西封。赛尔德建立了巴士拉军营,这就是当代伊拉克南部最大城市巴士拉。公元650年,阿拉伯人与波斯军在波斯本土决战(尼哈旺德战役),波斯军死伤数万,自此一蹶不振。波斯王逃往中亚呼罗珊,波斯灭亡。
阿拉伯人在灭亡波斯的同时继续打击着东罗马,公元642年征服埃及,公元645年征服利比亚,从此终结了罗马对西亚和北非近千年的统治。公元669年,阿拉伯军队第一次进攻君士坦丁堡战役,随后的公元674-680年,阿拉伯人连续七年进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军队在当时的叙利亚裔皇帝君士坦丁四世率领下,以帝国海军希腊舰队为支撑,进行异常顽强的抵抗。抗击中东罗马帝国海军希腊舰队动用了一种即使在当代看来都颇具威力的原始火焰喷射器“希腊火”。最终阿拉伯舰队有三分之二的船只被焚毁,人员阵亡不少于20万。东罗马帝国得以保全,更重要的是,东罗马帝国的胜利成功的将企图征服欧洲基督教文明的阿拉伯人阻挡在了欧洲之外。而东罗马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