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建筑群是指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江西岸外滩地区的一片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于1996年11月20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国建筑群北起吴淞江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商行等云集外滩,使其成为中国乃至远东金融中心。英国领事馆初建于1849年,历经翻建重建,具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是外滩现存最早建筑之一。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外滩建设的高峰期。1922年有利大楼建成,是上海首幢钢框架大楼。1923年建成外滩十八号等多栋建筑。1927年海关大楼建成,风格为折衷式。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是外滩唯一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楼,分东西两幢,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细节富有民族特色,是中西建筑结合的成功范例;交通银行大楼1948年竣工,是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大楼。截至2025年7月,万国建筑群的建筑主要有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怡和洋行、上海总会、日清大楼、有利大楼、中国通商银行大楼等。
万国建筑群代表的是一种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海派建筑典型的包容、含蓄、大度、创新的风格。
历史沿革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商行等云集外滩,使其成为中国乃至远东金融中心。英国领事馆初建于1849年,历经翻建重建,具英国文艺复兴风格,是外滩现存最早建筑之一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外观折衷主义风格;上海总会大楼1910年建,是重要社交场所;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906年建,呈英国哥特式;汇中饭店大楼同年建,外观文艺复兴风格;东方汇理大楼1914年建,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20世纪20年代是外滩建设高峰期。1922年有利大楼建成,是上海市首幢钢框架大楼,钢框架订制自德国克虏伯工厂。1923年建成外滩十八号等多栋建筑,风格为复古主义或近代复古主义。1925年汇丰银行大楼建成,又名市府大楼,最显眼,高7层,仿古典砖石结构,内部古典主义形式,装修考究,有暖气和先进冷气设备。1927年海关大楼建成,风格为折衷式。1929年沙逊大厦建成,是上海首幢完全近现代派建筑,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高77米,当时上海最高。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是外滩唯一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楼,上海市成功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细节富有民族特色,是中西建筑结合的成功范例;交通银行大楼1948年竣工,是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大楼。
建筑风格
20世纪,随建筑技术和经济实力提升,外滩涌现多层、高层建筑,涵盖英国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法国古典式、大住宅式,以及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多种风格。
建筑长度
万国建筑群西侧1.5公里有52幢风格各异大厦,格调统一、轮廓协调 。
位置境域
万国建筑群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江西岸外滩地区的一片历史建筑群。北起吴淞江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的建筑群因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主要建筑
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滩大规模建造,主要建成汇丰银行、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怡和洋行、字林西报等众多高楼,其中上海总会等大楼最早使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并装置电梯、钢窗。
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位于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之一,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亚细亚大楼建于1916年,高七层、面积上万平米,曾是外滩最高建筑。此地原属英商兆丰洋行,后转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后几经易主,1913年麦克倍恩公司拆旧建楼,1917年被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得并命名。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间改用火油灯,石油需求大增,上海成最早且最大石油进口口岸,先由美孚洋行经营,后亚细亚、德士古等公司来沪竞争,广告遍及乡间。中国人自己的光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后遭三家打压,最终被美孚收购。亚细亚公司石油销量占中国需求量四分之一,在上海有三大油库,成立后曾低价倾销抢占市场,火油售价1908年每听0.75元,1926年涨至2.50元。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1739平米,建面11984平米,钢筋混土框架结构,东、南有门,东为正门。外观折中主义,正立面巴洛克式,有立柱、券顶等装饰,立面多变,外墙一、二层花岗石面砖,平面回字形,中有天井,1939年加高一层。20世纪30年代,大楼写字间曾出租给多家机构。太平洋战争后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抗战胜利后复业合并,业绩超战前。新中国成立后其分支歇业,1966年上海公司停业。1950年大楼由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接管,后多家单位迁入办公。1996年成为中国太保公司总部,后1至4层为友邦保险营销服务部。大楼原有壳牌钢牌,现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现东风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3号,1911年建成,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聚兴营造厂建造,占地1800平方米,建面9280平方米,高26.9米,为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总会1861年由英籍商人创建,早期是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东印度公司式”建筑,1905年后拆除重建。会员多为外国使馆馆员、洋行大班及少数华商。建筑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特色,采用古典主义构图,外墙多为水泥仿石墙面,有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式古典柱式等装饰。内部设计符合英国人习惯,功能分区明确。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总会关闭,抗战胜利后复业,上海解放后业务结束,原址曾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区公司和海员俱乐部使用,198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有利大楼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4号的有利大楼是外滩特色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名友宁大楼、联合大楼,现由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使用。此地原属天祥洋行,1918年洋行倒闭后房产归保安保家两保险公司,当时仅为3层砖木结构楼房。1922年,业主见周边建筑高大,遂拆旧建6层新楼。“有利”寓意保险业平安,“友宁”源于有利银行前身——1854年设沪的英资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该行1857年合并后称有利银行,总行在伦敦,上海分行先设于杭州路,后经历营业范围调整,1915年重新改为分行。因业务不旺,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钞票,与汇丰银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钞票合称港元。1922年后,有利银行恢复分行并迁入此改建新楼。
有利大楼占地2241平方米,建面13760平方米,1916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1922年由裕昌泰营造厂施工(标志牌显示1916-1918年建)。建筑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带折衷主义,三段式六层(入口处七层),外饰巴洛克式,有爱奥尼克石柱、旋转式图案,屋面有塔亭,开上海市屋顶建亭先例,亭饰伊斯兰教风格葫芦顶。该楼是上海首幢钢框架结构建筑,外墙花岗石贴面,框架据称订制于德国克虏伯工厂。内部布局合理,楼下为营业大厅。因外滩面窄,正门设于广东路,转角内凹弧状。建筑宏大与精巧并存,细节装饰丰富,整体轴对称,给人平和印象。1937年后有利银行购得房产权,1941年被日军强占,1945年复业,1952年停业,后由多家单位入驻,1996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公司迁入。
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由日本日清洋行1921年兴建、1925年建成,位于黄浦区外滩中山东一路5号。上海开埠后,英、美商人先后在沪开办多家洋行,不少经营进出口贸易与航运,如怡和洋行贩卖罂粟兼营航运,太古集团后成航运巨头,旗昌轮船公司曾垄断长江航运。甲午海战后日本商人欲分一杯羹,1907年组建“日清轮船株式会社”,总公司设于东京,上海市设分公司,人称“日清洋行”。日清大楼高6层,因资金不足与犹太人合资各建3层,占地1280平方米,建面5484平方米,由德和洋行设计,外立面为“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装饰考究,五与六层间有挑檐,门窗多为方形,二、六层用半月形木格窗。总体呈西方三段式,大门与一楼左侧方窗、三至五层中间有爱奥尼克式石柱。大门为木门加钢栅门,有两部电梯和木楼梯。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金融机构有钱庄等。上海开埠后外国银行林立,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6号开张,资本500万两,官商合办,借鉴“汇丰银行模式”,设分行多处,早期业务有发展,发行钞票。20世纪初业务萎缩,因分行管理者贪污、日本人伪造钞票等。1912年后大权落傅筱庵手,其投靠北洋军阀致亏损。1934年不顾资金问题建17层大楼,后卖给中国建设银公司。解放后大厦用途多变。1937年通商银行又成官商合办,抗战期间在重庆设分行。外滩6号原为拍卖行,1906年翻建为假四层英国哥特式建筑,后多次修缮改变原貌。20世纪20年代中国通商银行购外滩7号大楼,解放后用途有变。外滩6号抗战时被占,解放后成为公私合营银行一部分,大楼交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又名元芳大楼。
电报大楼
大北电报公司老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7号,属外滩建筑群,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北电报公司1869年成立,是最早在中国敷设海底电缆的外资电信企业,总部在哥本哈根。老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1906 - 1907年建,假五层砖混结构,立面严守欧洲文艺复兴原则,三段式明显,窗洞装饰多样,有巴洛克立柱等装饰,呈法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建成后用作电报局机关、招商局电报机房,还租给多家电报公司,1922年这些公司迁走。1945年中国通商银行购下作办公楼。解放后长期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曾作长航医院、长江饭店部分场地,现为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及泰国驻沪领事馆所在地。
汇丰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0-12号,1921年奠基,1923年落成,由英商汇丰银行投资,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德罗公司承包营造。大楼占地9338平方米,建面23415平方米,主体五层、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部穹顶为钢架。外观庄重典雅,具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划分,中部有科林斯柱式双柱廊,基座三拱券,仿古罗马万神庙。外饰花岗石,大门两侧有石台(原置铜狮)、石灯柱。营业大厅有拱形钢架玻璃天棚和爱奥尼克柱式柱廊,富丽堂皇。大楼面朝黄浦江,宏伟宽广,是外滩地标。西人曾誉其为“苏伊士运河至白令海峡最豪华建筑”。原为汇丰银行大楼,太平洋战争时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曾迁入,抗战胜利后汇丰复业。1955年起为上海市政府办公地,改名“市府大楼”,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江海关大楼
江海关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3号,1923年由海关投资在原址翻建,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记营造厂施工,1925年奠基,1927年12月竣工。大楼占地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为十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上海海关原设于县城东门外,1846年迁至现址建“新关”,后历经焚毁、重建、改建,现大楼为1925年重建。建筑外观属折衷主义风格,门廊复古,前部高八层,上冠四层四方形钟楼,大钟有4个钟面,直径5米多,紫铜长针每根重约60公斤,为当时亚太地区最大。前部外墙花岗石饰面,后部一、二层花岗石、三层以上深褐色泰山面砖。街面层入口有四根希腊陶立克柱式门廊,进厅中央设八角斗形藻井,四周有彩色马赛克帆船海事图案,工艺精湛。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领事馆
外滩历史最悠久建筑是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是唯一19世纪西洋建筑。英国领事馆是上海市最早外国领事馆,1843年首任领事巴富尔来沪,先租房后自建领署。1846年划定李家庄126亩土地为领事馆用地,1849年迁入新馆。该馆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1873年重建完成,是外滩现存最早、最完整建筑,开启外滩建筑群先河。
此建筑由英国人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具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屋面四坡式用中国凤蝶总科瓦,有较高台基和券廊,吸收“英国东印度公司式”风格。领事馆有外滩唯一大片花园绿地,内有远东最大英式草坪和古树名木。原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风格相近。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领事馆仍设于此,一直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现为外滩源壹号豪华会所,基本保持原貌。领事馆旁曾有友谊商店,2005年拆除,2008年原址建上海半岛酒店,是70多年来外滩唯一新建筑,与领事馆后花园相连。
汇中饭店大楼
汇中饭店大楼(现和平饭店南楼)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建于1906年,由英商马理逊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占地2125平方米,总建面11697平方米,六层高30米,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该地原为三层英国式中央饭店,1865年香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曾在此开业,1903年重组为汇中饭店,1906年翻建为当时上海最高大厦。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是上海外滩著名近代建筑。1926年英商维克多·沙逊投资建造,公和洋行设计,1929年落成。高近70米,为上海市首幢10层以上高层建筑,以现代高层与装饰艺术派结合,高耸“四方锥顶”突破天际线,立面竖向线条为主,装饰高贵典雅。上部为华懋集团饭店、高档餐饮,下部为商业、银行及办公等。底层“丰”字形双层拱廊,楼层设客房、餐厅等,客房层有“九国特色套房”。1937年“淞沪会战”受损,“太平洋战争”后被日军接管,抗战后归沙逊洋行,1952年由上海市政府接管,1956年改名“和平饭店”,1965年为和平饭店北楼,1992年成为国内唯一“世界著名饭店”。2007-2010年进行保护修缮和扩建,2010年8月2日重新开业,名为“费尔蒙和平饭店”,由锦江国际集团与费尔蒙莱佛士共同管理。各楼层功能延续保留,内设和平博物馆,有专人讲解及有偿参观游览。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现址位于中山东一路23号,1937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与中国建筑师陆谦受设计,陶桂记营造厂承包。大楼占地5075.2平方米,总建面32548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东部17层钢框架结构高76米,西部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收银、二层营业、三层办公、四层餐厅礼堂,以上为出租写字间,地下室设保险库。大楼以银行名命名,具中国传统特色,碱式碳酸铜琉璃瓦顶,花岗石外墙,顶部尖锥顶形,大门饰孔子周游列国石雕,配镂空花格窗,民族风格浓郁。内外装饰精致,营业大厅有列柱、柜台和拱形玻璃天棚,钢料来自德国克虏伯厂,电梯14部且装有冷暖设备。原设计30余层,因沙逊反对而降低。1952年起由市房地产局管理,多家单位曾在此办公。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怡和洋行大楼
外贸大楼(原怡和洋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1920年始建,1926年竣工,由英商怡和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占地2100平方米,总建面15976平方米,原五层高32米,1983年加建两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一至六层全用花岗石垒砌,是上海市早期石料外墙实例,加建部分用汰石子。进门有石阶,正门为包铜大门,西侧有月洞形钢窗口,三楼有石柱阳台,石柱伸至六楼,配有石雕窗框和雕饰。正门有壁灯,二楼有羊头雕饰,屋顶有旗杆。楼内装饰考究,底层用大理石,楼上为马赛克和细木条地板,设备齐全。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划分,施工质量仅次于汇丰银行大楼。1955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现为上海市对外贸易管理局及专业公司办公用房,198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汇理大楼
东方大楼(原东方汇理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29号,建于1911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占地1236平方米,总建面2772平方米,高21.6米,为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建筑原为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875年创立于巴黎,1899年在沪设分行)所有,具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底层设高大拱门,中段用爱奥尼克柱式,入口拱门带巴洛克风格断山花,顶部饰浮雕。内部大厅以大理石装修,楼梯居中,顶部设天棚,格局通用。建筑比例匀称,风格典雅,是外滩较优美建筑之一。1956年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曾使用,现为光大银行等单位所在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老汇大厦
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市大厦)曾是外滩三座最高建筑之一,地处虹口百老汇路口,1951年改名上海大厦,20世纪80年代初仍是上海十大高级旅馆之一。其十八层有凉台,南浦大桥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前,是招待外宾观景的唯一登高处,许多国家元首都曾登临。大厦1930年动工,原为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车场,由业广地产公司投资500万两建造,1934年竣工。抗战时被日军盘踞,1943年李士群在此被谋杀。大厦由弗兰赛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占地2017平方米,建面24596平方米,钢框架结构,22层高78.3米,外形呈“I”状,是上海市高层建筑现代主义风格早期代表。原供外国人居住,解放后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0年改名上海大厦并由陈毅题名,1951年改建为宾馆。1985年大修扩建,增至33484平方米,保持大部分原状,现为涉外四星级宾馆。地处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汇处,紧邻外白渡桥,曾因苏州河污染改窗影响外貌,现已重现优美环境。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上海外滩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
老上海的万国建筑群以建筑角度来看,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海派建筑一脉相承的元素。万国建筑群融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风格,可以说,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代表的是一种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海派建筑典型的包容、含蓄、大度、创新的风格。
参考资料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丨影像志:上海外滩的激荡70年.澎湃新闻.2024-02-10
外滩通道启动盾构掘进 "万国建筑群"成保护重点——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