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灯柱是浙江省仙居县月塘村下赵巷的一处明代文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白石构成,高度达3.45米。该石灯柱主要用于古代夜间照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形态特征

石灯柱呈白色,由白石材质打造,通高3.45米。上部为灯屋,前空后实,两侧镂刻有"火"字形窗孔,内部空间可供放置灯具。下部为方形柱身,宽度0.35米,厚度0.29米。正面刻有楹联:"柱参巽地从今黎庶还淳,灯应奎光自此人文丕振",背面刻有建造年份"大明嘉靖丁未(1547年)仲春之吉立"以及捐建者的姓名铭文。柱子中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

历史沿革

石灯柱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有关。它们最初是作为四大石窟文化的一部分出现,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性建筑。在明代,石灯柱的设计和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用途

石灯柱原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夜间照明,类似于现代的路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灯柱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实用性,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和风俗的重要载体。

文化意义

石灯柱不仅是古代市政建设的见证,也是民间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和社会变迁的珍贵资料。

文物保护

石灯柱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市政建设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和公众应该共同努力,通过立法、规划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确保这些宝贵的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资料

中日石灯笼的形式与用途有何区别?.知乎.2024-11-01

仙居县石灯柱——照明人生道路,世界路灯文明之最.麻姑岩.2024-11-01

【把武博讲给你听•精品文物线上赏析】石灯柱.武威市人民政府.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