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坤舆格致

坤舆格致

《坤舆格致》是一部由李天经主持,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与杨之华、黄宏宪等一起合作翻译的巨著,全书共有四卷。原著是德国矿冶学家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1494-1555)于1550年撰写的拉丁文巨著《论矿冶》(De re Metallica),论述了当时欧洲矿藏的开采和冶炼的技术。《论矿冶》共分十二卷,由拉丁文写成。

内容简介

《坤舆格致》由李天经主持,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与杨之华、黄宏宪等一起合作翻译而成,全书共有四卷。原著是德国矿冶学家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于1550年撰写的巨著《论矿冶》(De re Metallica),论述了当时欧洲矿藏的开采和冶炼的技术。《论矿冶》共分十二卷,由拉丁文写成。阿格里科拉的原名是乔治·鲍尔(Georg Bauer),他选择了罗马化的笔名“阿格里科拉”,意为“农民”。《论矿冶》在阿格里科拉去世后一年才出版,原因是准备文本木刻版的延迟。这本书在出版后的180年里一直是关于采矿的权威文献,也是当时重要的化学教材,对化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世纪,采矿通常是由专业人士、工匠和专家来完成,他们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在一小群技术人员和矿业监督员中口头传承。这是一个小而国际化的精英群体,他们在其中传承和发展现有的知识,但不与外界分享。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看法才开始改变。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印刷术的发明,知识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速。在1500年,第一本专门讨论采矿工程的印刷书籍《有用的矿山小书》由乌尔里希·吕林·冯·卡尔维出版。然而,这一类书籍中最重要的作品是阿格里科拉于1556年出版的《坤舆格致》的十二卷本。

汤若望把此书呈给朝廷后,崇祯皇帝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在户部尚书倪元璐《请停开采疏》上批示:“发下‘坤舆格致’全书,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据实奏报。”不过次年三月十八日,崇祯自缢于万岁山,明朝灭亡,致使此书来不及刊行与普及,后在的满清统治下彻底散失。

阿格里科拉在波希米亚城市约阿希姆斯塔尔(今捷克的雅希莫夫)度过了九年。之后,他在萨克森公国州的开姆尼茨度过了余生,这也是奥尔山脉的另一个重要矿业城市。《坤舆格致》的影响深远,出版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一直是欧洲各地使用的标准专著。它所描述的德国采矿技术被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矿区生产的金属财富也让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羡慕。这本书被多次以拉丁文、德语和意大利文版本重印。拉丁文版意味着任何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可以阅读。这本书有292幅精美的木刻插图和对机械的详细描述,使它成为希望复制最新采矿技术的人们的实用参考书。

这本书的木刻插图是由约阿希姆斯塔尔的艺术家布拉修斯·韦夫林绘制的。然后,这些木刻版在弗罗本出版社由汉斯·鲁道夫·曼努埃尔·德意志和扎卡里亚斯·斯佩克林准备。1912年,第一本《坤舆格致》的英文翻译由矿业工程师(后来成为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和他的妻子、地质学家和拉丁学家露·亨利·胡佛私下出版。这个翻译不仅因其语言的清晰而显著,还因其详尽的脚注而显著,详细说明了有关采矿和金属的古典参考资料,如普林尼老的《博物志》,英格兰、法国德国各邦的采矿法律的历史,矿山安全,包括历史上的安全,以及阿格里科拉写《坤舆格致》时已知的矿物。这个版本在印刷、纸张和装订方面都不惜成本,出版商试图达到16世纪原版的非常高标准。因此,这个1912年版的复本现在既稀有又有价值。幸运的是,这个翻译已经被多次由多佛出版社重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