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出塞》是一部纪实作品,继《八千湘女上天山》之后,再次反映湖南人在新疆的生活。本书梳理了从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至今百年来,湘军在固国强边的伟大实践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正文

《湘军出塞》 宋湘绮 ,杨东著。2008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南大学宋湘绮在新疆兵团宣传部的支持下,历时两个月踏勘了湘军在新疆活动过的重要现场。以民间记忆还原了珍贵的历史瞬间,回顾了湘军在绝域荒岭生存、发展、图强的血与火的经历。反映了湘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湘军出塞》前半部分记录了作者在新疆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感,后半部分用“口述史”的方式,采写了解放后参军进疆的湘籍将士亲历的激情岁月,再现共和国西部往事。

成果社会反映:

1.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省2009年开拍《共和国深处的历史记忆》。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承制《共和国深处的历史记忆》,此活动已纳入湖南省委、省政府迎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系列活动。其中系列片:《故事湖南》计划以一月一个主题系列的波次,集束式地从一些侧面来展现共和国60年深处一些值得怀念的纪念。目前暂定为《功勋》(讲述湖南各领域有功之臣)、《湘水天山》(讲述支边新疆的历史)、《躬耕大湖之南》(讲述南下干部的创业史)、《书就半部开国史·湘人家书》(讲述湖南人开国人物的故事)、《力量》(讲述湖南工业由一五、三线、军工专制到今天新型工业化的历程)、《梦中人1949》(讲述两岸情)等系列片。出塞湘军的口述将为《湘水天山》提供一手资料。

2.〈新疆日报〉2008年12月4日发表历史学家陈平《楚魂青史壮天山》评论:

《湘军出塞》成功之一:“楚魂”是《湘军出塞》的高扬的主旋律,百年西域近代史是浓墨重彩的大舞台,新中国屯垦戍边是新乐章,万里边关雪山大漠是高张的天幕,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湖湘精英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楚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祖国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这也正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湘军出塞》成功之二:把新中国的屯垦戍边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去体现,把个人的命运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展现。既有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伟人统帅,也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普通人;既有历史的滚滚潮流风云激荡,也有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有黄钟大吕一泻千里,也有低吟浅唱涓涓细流。内容宏大,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湘军出塞》成功之三:结构明晰,章节合理;文字激情澎湃,令人心潮起伏;图片视觉冲击力强,一望不忍释卷。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共和国的创业史原来可以写得如此鲜活生动!民为本,国为根,史为魂。屯垦戍边是西域故土吟唱两千多年的古韵长歌,湘军出塞是中国近、现代史最瑰丽的篇章,“楚魂”是中华民族之魂!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国家农业部主办的全国核心期刊《中国农垦》从2006年7月到2008年3月选载了本书的重要章节。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1)篇章结构:采取传统章回体结构,以左宗棠刘锦棠、王震、陶峙岳、八千湘女、兵团湘籍将士、新疆军区官兵在新疆的一百多年的活动为线索,进行实地踏勘、现场调研和重点访谈。

一  塞上八屯 芳草斜阳

二  悬旌万里 扬威昆仑

三 谁引春风 千里一碧

四 百年屯垦 米泉稻花香

五 烟波茫茫 故人何在

六 雪冷征衣 铁寒边关

七 塞外晨曲  村萧社鼓

八 激流突进 气贯长虹

光海红豆 北疆冰雪

十上善若水 情暖荒原

十一  生命火花 光照人间

十二  吾土斯民 白发萧萧

十三  行者无疆 生命存章

十四  词心剑胆 大漠兵谣

十五  天山巍峨 塔河流长

(2)基本观点:近百年来,湖湘人始终在中国政治、文化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湘人固有的,被作为人文传统所继承和延续下来的生存智慧及其行为、思维、情感、心理特征,在政治、文化实践中有突出的表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新疆的开发与建设中,湖湘人几次大规模西进,左宗棠湘军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刘锦棠主持建省并首任新疆巡抚,彭德坏、王震、陶峙岳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屯垦戍边,八千湘女上天山、西部大开发中支边湘籍大学生又一次成批向西、向西……湖湘人“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重义”“以天下为己任”,在实践中敢为人先,独立不羁的秉性决定了他们在西出阳关的征途上遭遇特殊的命运,近百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与新疆有这样血浓于水的关系,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不仅仅是“数万湘军”“八千湘女”的数字概念,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是几代人的命运,是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血脉乡愁,目前,地方史志中只有简单、概括的文字记载。“湘军出塞”以“口述史”见证这段岁月,追寻湖湘文化的魅力与独特价值,探索地域文化融合与变迁。通过对“出塞湘军”这个特殊的群体的访谈,让亲历者回顾上个世纪平凡人所创造的不平凡的历史,诠释普通人生存的欢欣、苦难和艰辛,体察国情民意,让更多的人们借助这些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透视人性,追问生命,感受生命的悲壮与激情,体会小人物生活的平凡、沉重、壮烈。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创新点:将历史的镜头对准普通“出塞湘军”,虽然“湘军”现象倍受关注,但“湘兵”是前人研究的盲点,老百姓关注帝王将相叱咤风云,也关注和他们同样的,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平凡的角色、体验人世沧桑、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命运沉浮的芸芸众生。而目前历史研究偏重于前者,反映后者的作品力寥寥无几,本项目试图为后者需要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而“出塞”所引发的历史怀想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出塞湘军”的命运本身就浓缩了共和国的创业史;通过对左宗棠刘锦棠湘军后人的访谈和现场踏勘、文史资料考证,弥补了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后的塞外湘军的百年生活状况研究的历史空白。

(2)学术价值:借鉴国外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地域文化与和边疆开发史, “保留过去的声音”,达到还原历史的目的,更富有现场感和直观性;中国历史历来关注帝王将相,社会名流,群众的声音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随着前几年“曾国藩热”的不断升温,“湘军现象”倍受海内外关注,湘军领袖、将帅在中国近代史上纵横驰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景。当代学者更是把目光聚焦于这些杰出人物,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湘军现象的专著。而关注普通湘军的命运却是湖湘文化研究的盲点,历史人民群众创造的,把“普通湘军”放到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把“出塞湘军”放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大背景中,是值得深究探索的大课题。

3.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法、口述史法、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

4.学术影响

(1)《中国农垦》选载了本书的重要章节后,西部母亲和拓荒者的口述史,在全国农垦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广东农垦,黑龙江垦区等都受到启发,开始抢救共和国边疆开发的口述史,为〈湘军出塞〉开设的栏目,随后成为该刊的一个热点。

(2)我们的口述采访受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我们的建议下新疆兵团党校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农垦的历史经验研究”、“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等项目,开启了屯垦口述史研究的先河。

(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省将拍摄〈湘水天山〉,〈湘军出塞〉的前期研究为该片提供一手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