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奥利芬特(Mark Oliphant)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他在人类首次核聚变实验和设计核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出生并长大,在1922年毕业于阿德雷德大学。他在1927年获得了汞研究的奖项,并前往英国留学,在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指导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研究。他在那里使用粒子加速器向各种目标发射重氢原子核(核),并发现了氦-3和超重水的原子核(氦核和核)。他还发现了当粒子时,释放的能量远比开始时的多,这是核聚变的结果。 在1937年,奥利芬特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到伯明翰大学就任坡印亭物理学教授。他尝试在大学建造150厘米的回旋加速器,但它的完工被1939年在欧洲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延误。他开始参与雷达的研发工作,并带领着包括约翰·蓝道尔在内的伯明翰大学研发小组。他们创造了全新设计的多腔磁控管,使微波雷达变得可行。奥利芬特还是穆德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委员会于1941年的7月的报告内提出核弹不单可行,而且最早可于1943年生产。奥利芬特对于把此发现消息传到美国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启动了后来的曼哈顿计划。战争后期,他与好友欧内斯特·劳伦斯在加州伯克利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一起为此计划工作,并研发出电磁型同位素分离器,该装置为1945年8月小男孩原子弹轰炸中使用的小男孩原子弹提供了可裂变物质。 战后,奥利芬特回到大洋洲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第一任院长,他在那里开始了世界最大(5亿焦耳)的建造和设计工作。他在1967年退休,却在的建议下被委任为南澳大利亚州总督。他成为了第一个于南澳州出生的南澳州总督。他协助创建澳洲民主党,并在政党宣布成立的1977年墨尔本会议担任主席。老年时他因目睹了妻子萝莎在1987年逝世前的折磨,而成为了自愿安乐死的倡导者。他在2000年于坎培拉逝世。

人物简介

马克·奥利芬特(Mark Oliphant)于190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缩写SA)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

192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世界最著名的实验室之一),师从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核物理学之父,诺贝尔奖得主)进行粒子加速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间,奥利芬特使用粒子加速器Σ粒子 加速器)轰击氘核(D,重氢)产生氚(T,超重水),成为世界上第一次核聚变实验。后来,奥利芬特又发现了氦3。

1937年,奥利芬特受聘于伯明翰大学的坡印廷讲座教授,领导建立了60英寸的回旋加速器(cyclotron)。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战事需要,他投身军事研发,发明了空腔磁控管(cavity magnetron),并制成微波雷达,在抵御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海狮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奥利芬特受邀来到美国加入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并和他的好友欧内斯特·劳伦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辐射实验室中从事同位素电磁分离。

1945年,二战结束,奥利芬特回到他的祖国澳大利亚领导科研工作,并定居堪培拉。此后,他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物理工程研究院(Research School of 物理学 and Engineering)创院院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核物理系建系系主任,并成为澳大利亚科学院出版社(AAS)创院院长。他还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极子发电机(homopolar generator)和回旋加速器(cyclotron)。

1976年,奥利芬特退休,并积极从事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

2000年,奥利芬特于堪培拉去世,享年99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