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歌
对山歌,是一种广西壮族地区群众社交聚会的有效形式,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最重要的方式。
壮族自古就流传有歌圩的风俗,但是由于壮族没有文字,没有具体确切的学术著作对其进行描述,只能通过相关的史籍及民间活态文化遗存的研究来了解其文化因子的传承轨迹,它始于唐朝,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对山歌的内容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对歌的形式一般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两种,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多个种类,其对歌规矩为在野外对歌,可以唱缠缠绵绵、摧断肝肠的情歌,但必须首先问明对方姓名、婚否、家庭情况等。对歌者需保持一定距离,以能听清歌声为度。在屋里对歌,不唱深交歌,开始时首先要热情赞颂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对山歌多在各种节日中举行,此外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还可以举行抛绣球、碰蛋定情等活动,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歌圩、宜州市刘三姐歌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的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发展
起源
壮族自古就流传有歌圩的风俗,以喜欢歌唱而著称,作为壮民族特殊的社会文化,但是由于族没有文字,没有具体确切的学术著作对其进行描述,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史籍及民间活态文化遗存的研究,能够大体了解其文化因子的传承轨迹。
关于歌圩起源,学界说法众多,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歌圩起源于古代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活动;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先民们祈求丰年说,人们祈求上天获得了好收成,为感谢上天,人们每年正月都以此活动来庆贺丰收和歌唱爱情,最终发展成了歌圩;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广西百色市及武鸣县的悼念殉情传说;有学者认为,根据《广西通史》和《粤滇杂记〉的记载,歌圩起源于人们择偶时所唱的歌发展而来的,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还有学者认为,是人们为了悼念刘三姐而出现的,这种说法在很程度上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发展
歌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的群体歌舞,在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方面也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记载祭祀的场景,反映了这种祭祀活动的原始风貌;另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起码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宋代开始,关于歌圩开始有了较为明晰的记载,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了有相关壮族唱山歌风俗的情景,当时歌圩活动已经相当盛行,南宋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中也描述了抛绣球传情的活动。
明清时期是壮族歌圩较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歌圩盛况及相关活动的文献。明代,这种活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明代邙露在《赤雅》中记载壮族歌圩的动人景象,在此已经明确记载歌圩在一年之中举行多次,春季秋季都有歌圩活动;明代张祥诃《粤西偶记》则记录记述了壮族歌圩的歌词结构及韵律特点;明朝天顺进士刘大厦在诗作《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中有反映了青年男女通过歌圩对歌而喜结良缘的习俗;到清代,歌圩活动得到迅速发展。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16《粤风续九》中记载了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清李调元在《粤东笔记·粤俗好歌》中反映了歌圩的风俗,通过歌牙描述写,反映了“越人好歌”的习俗。
衰落
民国年间,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地方就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然而,民国政府认为歌圩“伤风败俗”而禁歌,采取一些措施停止歌圩活动,当时的武鸣县府就曾下令禁止歌圩活动,但该地区歌坪仍然盛行如故;新中国成立后,山歌演变成为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歌圩成了“四旧”,唱歌的人被认为是“牛鬼蛇神”,唱歌因此遭到禁止。
种类
壮族对山歌在长期的流行过程中形成传统、固定的程序,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多个种类,它按照青年谈情说爱的进程,区分门类。
相见歌:是青年男女初进“歌圩”时所唱的歌,又具体分为欢歌、初会歌、初连歌三种。
催请歌:是在男女双方探明来意,选中理想歌友后唱的歌,分为催请歌、谦让歌、挑逗歌三种。
赞美歌:当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对手有了初步了解,产生了初步的感情,于是进人了以歌互赞的阶段。
盘歌:它主要用来考查探测对方学间的高低,见识广窄,反应的快慢。
结交歌:歌手在唱和中产生了倾慕之情,于是,用歌向对方倾吐爱情,大致分为探情歌、逗情歌、求情歌、不嫌歌、定情歌四种。
分别歌:天色已晚,初恋人双双步出歌圩,依依不舍,以歌道别,分为忠贞歌、劝诚歌、分手歌三种。
重会歌:歌圩过后,双方开始紧张的摸“底”工作,了解对方的一切情况,以决定恋爱是否进行,重会时以歌表述自己的决定,分为思念歌、失意歌、反抗歌三种。
对唱形式
对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对歌的形式一般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两种。
对唱规则
传统上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每年春节、“上巳节”、中秋节,壮族民众都有赶歌圩的风俗。对山歌有一定的规则,在野外对歌,可以唱缠缠绵绵、摧断肝肠的情歌,但必须首先问明对方姓名、婚否、家庭情况等;对歌者需保持一定距离,已能听清歌声为度。在屋里对歌,不唱深交歌,开始时首先要热情赞颂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
价值意义
壮族歌圩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歌词别致,独树一帜;曲风朴实,旋律优美,短小精干,感情深熟,地方风格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深受壮族人民所钟爱。今天,歌圩已成为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自发聚合的集体歌唱活动,它是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的有力武器;是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好场所;是培养一代口头民间文学创作者和诗人以及造就一批民族歌手的好舞台;成为人民广交朋友,加深友谊,并创造机会为男女青年寻找对象的好地方;对增长知识,增强民族团结,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承与保护
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国际民歌中国艺术节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观摩、欣赏,而且推出了一批批歌坛新秀,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推动民歌走向繁荣、走向世界。
每到农历上巳节,南宁、桂林市、柳州市等地传统的“三月三”歌节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时节的广西仿佛变成了一个立体大舞台,不同民族的歌唱家、民歌手和成千上万的群众一展歌喉,唱者唱的入迷,听者听得忘情。届时,美国、法国、日本等过的民歌手、旅游者纷至沓来,听广西民歌,看广西各族民俗;至今巳有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光临广西,参加了民歌艺术节活动。日本歌手中村纯久称广西是一座民族声乐艺术的大宝库。
保护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活动也逐渐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歌圩、宜州市刘三姐歌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区的壮族歌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刘正城、谢庆良、卢超元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有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传承中心(河池市宜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等相关保护单位,以此来弘扬和传承中国广西壮族这一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
民间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一歌圩。歌圩期间,好客的壮家人备好茶水、五彩糯米饭、红蛋、酒等款待前来参与歌圩的亲友。
代表曲目
《半个月亮爬上来》
歌曲曲调由广西瑶族山歌音调中提炼、发展而成,对歌词中的“歌声牵出月亮来”及姑娘的小手“摆呀摆”,加大了表现力度。全曲可分为两大段,高潮在第二部分,曲作者用优美的旋律把听众带入如诗如画的瑶寨山乡。注意乐谱中倚音的演唱。
《漓江情》
一首徐沛东的优秀歌曲《漓江情》,荣获第二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华民歌大赛创作一等奖,曲作者用优美的旋律把听众带入如诗如画的漓江山水画中,注意乐谱中高低音的连贯演唱,及十六分音符和倚音的演唱准确。
《多谢了》
这是影片《刘三姐》的插曲,是一首广西壮族山歌,《印象·刘三姐》也采用了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人们对党、国务院的无限感激之情。注意乐谱中倚音的准确演唱。
《大地飞歌》
一首徐沛东的优秀歌曲《大地飞歌》,荣获2001年第八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劳动节”工程奖最佳歌曲奖。给人力量,启人遐想。是畅想了和谐欢腾的盛世欢歌。人民放歌因为他们自豪;万众唱和,因为他们欢畅。飞翔的歌魂,在山歌的故乡和民俗音乐的沃土里,能焕发出更大的美的力量。注意乐谱中附点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准确。
参考资料
壮族歌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2
刘三姐歌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2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