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仁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一个已撤销的乡级行政区

历史沿革

民国四年(1915年),废亭设区属南区辖地。

民国时期,先后设联保、甲,属八茂区辖地。

1953年,全县设6区、80乡镇,设班仁乡等属第五区。

1956年,属八茂区。

1958年,设班仁管理区,属八茂公社。

1963年,设班仁公社,属八茂区。

1984年,改班仁乡。

2014年2月,撤销班仁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凤亭乡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班仁乡地处罗甸县东南部,东靠大亭乡,南隔红水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望,西接凤亭乡,北连茂井镇,辖区总面积80.4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班仁乡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750米。

气候

班仁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年平均3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4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

水文

班仁乡境内主要河流有红水河蒙江、油拉河。江河境内流程129.5千米,天然落差417米,年均流量88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班仁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倒春寒、暴雨、冰雹、大风、地震、滑坡等。

自然资源

班仁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9.8%,生物多样性突出,有野生动物20余种,植物种类丰富。

2011年,班仁乡有耕地面积0.37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班仁乡辖仁兴、班台、红光、金祥4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3年8月,班仁乡辖4个行政村:仁兴村、红光村、金祥村、班台村, 乡人民政府驻仁兴村。

人口

2011年末,班仁乡辖区总人口502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90人,城镇化率19.7%。总人口中,男性2828人,占56.3%;女性2196人,占43.7%。2011年,人口出生率3.8‰,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1.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2.5人。

经济

2011年,班仁乡农业总产值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农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76%。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

班仁乡粮食作物以水稻、杂交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899吨,其中玉米1419吨。

班仁乡畜牧业以饲养牛、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36万头,年末存栏0.29万头,产值128.4万元;羊饲养量0.32万只,出栏0.23万只;家禽饲养量0.67万羽,出栏0.61万羽。

截至2011年末,班仁乡累计造林0.18万亩,其中防护林0.05万亩,经济林0.09万亩,竹林0.04万亩,农民住宅四周林木2.33万株,林木覆盖率35.21%,活立木蓄积量110.12万立方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班仁乡有初中1所,在校生256人,专任教师1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5.1%,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班仁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个,农家书屋4个,藏书1.2万册。2011年末,有“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用户439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5.9%。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班仁乡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个;病床7张。专业卫生人员10人,其中执业医师1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788人,参合率96.7%。

社会保障

2011年,班仁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6户,人数1780人,支出83.31万元,比上年增长7%,月人均39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2人,支出3万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医疗救助1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人次,共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8%。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50人,紧急转移安置1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2亩,倒塌房屋7间,直接经济损失55.8万元,救灾支出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交通

班仁乡境内有011乡道经过。

命名由来

班仁乡因班台乡与仁鼎乡合并,取两乡名首字而得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