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丝梨(学名:水丝梨属 sinensis Oliv.)金缕梅科,水丝梨属。常绿乔木。高达14米,小枝有鳞毛;叶互生,革质,叶片矩圆状卵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小齿,侧脉6对,具短柄;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短穗状花序雌花6—14朵为头状花序,无花瓣;果近圆形。雄花组成近头状的短穗状花序具短柄,在芽时由宽的、密被红锈色绒毛的、复瓦状总苞包住,常外弯,多少在上部叶腋中着生;萼筒卵圆形,被硬毛;萼齿小,早脱,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锈毛;雄蕊(8—)10枚;花丝无毛,长约1.5厘米;花药红色至黄色,长约3毫米,具突尖,微弯;退化子房和花柱短于花丝一半。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4米;嫩枝被鳞垢;老枝暗褐色,秃净无毛;顶芽裸露。叶革质,长卵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上面深绿色,发亮,秃净无毛,下面橄榄绿色,略有稀疏星状柔毛,通常嫩叶两面有星状柔毛、兼有鳞垢,老叶秃净无毛;侧脉6-7对,在上面干后轻微下陷,在下面不显着;全缘或中部以上有几个小锯齿;叶柄长8-18毫米,被鳞垢。

雄花穗状花序密集,近似头状,长1.5厘米,有花8-10朵,花序柄长4毫米,苞片红褐色,卵圆形,长6-8毫米,有星毛;萼筒极短,萼齿细小,卵形;雄蕊10-11个,花丝长1-1.2厘米,纤细,花药长2毫米,先端尖锐,红色;退化雌蕊有丝毛,花柱长3-5毫米,反卷。雌花两性花6-14朵排成短穗状花序,花序柄长2-4毫米;萼筒壶形,长2毫米,有丝毛,子房上位,有毛,花柱长3-5毫米,被毛。

蒴果长8-10毫米,有长丝毛,宿存萼筒长4毫米,被鳞垢,不规则裂开,宿存花柱短,长1-2毫米。种子褐色,长约6毫米。

分布情况

分布于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贵州省、湖北、安徽、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福建省台湾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生于山地常绿林及灌丛。

主要价值

可用作庭园观赏树。木材可培育香菇。

基本内容

所属卷:水丝梨属 Oliv.

所属科:Hamamelid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水丝梨

其它中文名:肝心柴(广西大苗山)。

文献来源:Sycopsis sinensis Oliv. in Hook. f. (1890)* ; Hemsl. in Hook. f. (1907)* ; Diels(1900);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3); Guill. (1914); Metc. (1931); Walk. (1944) p. p. maj excl. F. T. Wang 22815, "图鉴" (1972)* .

S. sinensis Oliv. var. integrifolia Diels (1900).

描述字段: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4(—20)米,胸径达45厘米;树皮褐色或灰色,平滑,有纵裂纹;幼枝灰色,被星状鳞片,后渐脱落。疏生小圆皮孔。叶革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倒卵形,先端渐尖,稀钝至短渐尖,基部多少浑圆或钝,长(3.5—)5—15厘米,宽2.5—5.5厘米,全缘反卷,或在中部以上具1—5硬尖齿,表面无毛,背面多少被鳞片,新鲜时背面色较淡,被白粉,侧脉羽状约6(—8)对,表面多少下陷,背面略隆起,向边缘弧状网结,第三回脉略平行,和网脉两面都不显;叶柄长1—1.5厘米,密被星状鳞片。雄花组成近头状的短穗状花序短柄,在芽时由宽的、密被红锈色绒毛的、复瓦状总苞包住,常外弯,多少在上部叶腋中着生;萼筒卵圆形,被硬毛;萼齿小,早脱,萼片卵圆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锈毛;雄蕊(8—)10枚;花丝无毛,长约1.5厘米;花药红色至黄色,长约3毫米,具突尖,微弯;退化子房和花柱短于花丝一半。雌花6—14朵组成与雄花相同的花序;萼筒不规则裂开,子房密被长硬刺毛,柱头2枚,先端钩状。果序球形,具柄,外弯;蒴果近球形,长约8毫米,密被长硬刺毛,基部1/3为增大不规则裂开的萼筒所包。种子光滑,淡褐色,近于腹平背凸。花期11—12月。

分布及生境:仅见于麻栗坡县,海拔1600—1800米的混交林中。分布于我国陕南至江南各省。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木材可培育香菇。

古树群落

2012年4月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胜祥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水丝梨古树群落,为国内面积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水丝梨古树群落。

保护区内的杨家河、新崩河、灰沙溪和关门峡一带,集中分布着150公顷以上的水丝梨群落,绝大多数植株胸径都在18厘米以上,最大可达60厘米。经测量推算,胸径18厘米的植株树龄达110年,胸径在60厘米的植株树龄为300年左右。按照树龄超过100年为古树的评定标准,保护区内的水丝梨群落可定为古树群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