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摄论学派

摄论学派

摄论学派是中国佛教学派之一,其学者被称为摄论师。该学派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而闻名。《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由无着创作,世亲注释。摄论学派的兴起始于真谛的翻译和推广,最终在唐僧重新翻译《摄大乘论》并对瑜伽行派后期见地做出新阐释后结束。《摄大乘论》在北魏时期已有佛陀扇多的初步翻译,但直到真谛在广州市翻译并注释后,才开始广泛流传。摄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八阿赖耶识是妄识,一切法依之而生,但其中有一分纯净之识,即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代表真如佛性。修行者可通过净化妄识,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佛。摄论学派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存在永远无法成佛的情况。

形成与发展

成立

摄论学派的形成与真谛的贡献密切相关。真谛极为重视世亲的《摄论释》和《阿毗达摩俱舍论》,并与弟子们立誓永久传授这两部论著。他的弟子中有多位继续传播摄论之学,如慧恺智敫、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旷等。道尼在江西九江开讲摄论,名声鹊起。隋朝,道尼赴长安弘传摄论,使得该学说在京师广受欢迎。此外,还有昙迁一系在北方大力弘扬摄论学说。

玄奘游学

玄奘的游学经历对摄论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洛阳市跟随严法师学习《摄论》,并在成都向道基、宝暹学习《摄论》和《毗昙》。随后,玄奘在荆州市自行讲解《摄论》和《毗昙》,并在北上游学期间,向慧休学习《杂心》和《摄论》,并向道深学习《成实论》。玄奘回到长安后,向道岳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并聆听法常、僧辩、玄会等人的《摄论》讲座。玄奘在国内共受学于十三位大师,其中有八位属于摄论学派。他对摄论学派的接触和学习,为其日后创立唯识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终结

随着唐僧学说的普及,特别是他重新翻译《摄大乘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摄论学派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玄奘的新译版本更加准确可信,相比之下,旧译版本的重要性减弱,摄论学派也因此逐渐消失。

思想体系

心识理论

摄论学派在心识理论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认为,意识包含了阿黎耶识,因为两者是同类的。在这种“一意识”理论的基础上,真谛提出了“一种七现”的思想,强调以阿黎耶识为中心。他还保留了初期唯识原有的古义,依阿陀那识原有的执取性来说明染污意的功能,并提出阿陀那识即是染污意。后期的论书将“阿陀那识”的涵义进行区分,将“阿陀那识”的一分执取性、染污性,立为“末那识”,而阿陀那识则是执持根身的作用,并作严密而详尽的解说与定位。

三性三无性

摄论学派的三性三无性理论也与其他学派有所不同。真谛从种识不分的立场出发,主张种子是假而无体,阿黎耶识是实而有体;而种子的相续即是阿黎耶识的相续,不承认种子生种子。护法一系则从诸识差别的立场出发,主张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建构了种子生种子的异时因果与种生现、现熏种的同时因果。在认识论上,真谛试图在“似义显现”的无相唯识中,能够更好地说明见分、相分与能取、所取的关系,于是引入“变异”。

佛性论

摄论学派的佛性论强调众生内心本具的佛性。真谛所译《佛性论》指出,佛性是指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三因佛性揭示了众生体证佛果的可能依据,包含应得因、加行因和圆满因三类。《佛性论》还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如来藏:其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摄论学派欲统一理体与心体,但未能成功,因此其论众生心体仍须以第八阿黎耶识为旨归而持真妄和合之立场。

参考资料

摄论学派.佛教词典.2024-11-02

摄论学派传承史研究.中国佛学院.2024-11-02

摄论学派.佛教导航.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