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远东山雀

远东山雀

远东山雀(学名:Parus 威氏松鸦),又名大山雀、日本山雀,属于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体长13-15厘米。此物种曾被归类为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的亚种,但研究表明这两种物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共存,但没有频繁杂交。远东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红点颏,主要以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少量蜘蛛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花等植物性食物。

外形特征

远东山雀的前额、眼先、头顶、枕和后颈上部辉蓝黑色,眼以下呈一近似三角形的白斑,上背和两肩黄绿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为蓝灰色,羽干黑色。白脸颊、黑“领带”,背部橄榄绿色,偏灰,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幼鸟背部绿色较浅。

分布范围

远东山雀在国际上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华南、青藏高原。喜欢柄栖息在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适应人工林和针叶林。远东山雀取代了类似大山雀进入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超越阿穆尔河,包括千岛群岛

栖息环境

大山雀遍布东亚大部分地区,是常见的鸟类。栖息于中低海拔的温带亚热带内各种森林环境,从混合落叶林到常绿阔叶树林、灌木地、人工环境的城市花园和公园等都可见。

生活习性

食性

大山雀主要以小型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花、嫩叶为食,其中春夏季以在树叶和树枝间搜寻食物,而秋冬季则在地面翻找落叶寻觅昆虫及果实。早成雏的饮食中,飞蛾类蜘蛛和松叶蜂科美国白灯蛾鳞翅目幼虫约占据了其饮食中的70%。

繁殖

大山雀的繁殖季相较于欧亚大山雀而言较长,横跨3月到8月之间、每季的巢数较多、卵数也较多。这个物种采一夫一妻制,且以利用既成的洞穴做巢而不另行挖掘。它们也会利用人工巢箱。

在观察中,这个物种较为偏好树冠较稀疏但树木较多的位置,且洞口坡度较缓的巢穴。巢呈杯状,以苔藓植物、草茎、地衣、羊毛、棉絮、羽毛等材料筑巢。双亲都参与巢穴建造和幼鸟照顾,但只有雌鸟负责孵卵。每窝卵数7—13枚,平均在8—10枚。卵为带有红褐色斑点的粉白色,钝端会有更多的斑点,大小平均为12.1毫米、长15.8毫米、重约13.8克。卵在12—14天内孵化,育雏13天后可离巢,但多再扶养2—3天后才完全独立。每季窝数约2—3次,并会视情况调整。

繁殖季后,通常配对的成鸟少有更换伴侣的情形(仅约一成的配对会分开),并共同保护领地。

叫声

大山雀歌声为一连串高音调的“qiuzi、qiuzi、qiuzi”。2016年的一份研究证明大山雀的不同叫声就如同人类的语言一样具有文法,意即特定叫声的先后顺序会修饰整个语句的意义,进而影响其他同类的行为。且不同地区的大山雀族群可能因奠基者效应、掠食压力和学习声音的原因会具有稍微不同的叫声,并同时会受到人类环境干扰产生变化,是一种环境适应的结果。

这个物种的警戒叫声就如同其他山雀科鸟类相当丰富多样。目前已知针对不同种类的天敌,成鸟会有不同的警报叫声告知幼鸟做出不同的行动:对蛇类时会发出“jar”类的叫声,幼鸟听见之后会飞翔离巢;而在发出针对乌鸦的“chicka”类叫声时则会使幼鸟蹲下不动。

保护级别

目前其总族群数量在2021年的预测中约有1100万只。在该物种自大山雀拆分之前,其数量普遍,生存亦尚未遭受威胁。

亚种

奄美大岛亚种 Parus minor amamiensis

华南亚种 Parus 威氏松鸦 commixtus:也叫白颊山雀,在台湾是迷鸟。

郁陵岛亚种 Parus minor dageletensis

鹿儿岛市亚种 Parus minor kagoshimae

远东山雀指名亚种 Parus minor minor

南琉球亚种 Parus minor nigriloris

中南半岛亚种 Parus minor nubicolus

冲绳亚种 Parus minor okinawae

青藏亚种 Parus minor tibetanus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