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庙会仙姑庙会约定俗成,每年三月十八为小潮,四月初八为大潮。

基本介绍

仙姑庙会约定俗成,每年三月十八为小潮,四月初八为大潮。赴会者除张掖市地区山丹县民乐县、张掖、高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民众以外,还有武威市酒泉市、内蒙阿拉善右旗的牧民。特别是临泽县全境至张掖、高台县邻近的村寨,几乎全都赶赴四月八的庙会。解放以前,四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五更鸣火,早起早浴早食,女的梳洗打扮,穿戴一新,男的套车备马(驴),带上食物香资,求仙还愿者还要按照特殊的需要,准备香表炮蜡以及愿许之物,打早扶老携幼登程上路。以北路为例,四月八这一天,张掖城乡百姓,自山丹桥,过兔儿巴滩,经靖安堡汇成如潮人流,其中有大轱辘车,有高头大马,有玲珑小驴,还有个别坐轿之人,更多的是徒步而行青年男女。一路人头攒动,哗声阵阵,尘土飞扬,连大车路都被踩得面目一新。早去晚归的人流,把春的原野喧闹得热气升腾。

四月初八太阳有一竿子多高,东起板桥堡到柳树堡长四公里的大路上人流汇集。车马难行。香客中有的寻亲访友停车歇马,有的临时找一闲滩空地安放脚乘,徒步拥向庙门,彼此摩肩擦背,接踵而行。及至山门广场,左右“八”字形的牌坊伟岸挺拨,与山门相对的戏台上金鼓齐鸣,本地或外地的艺人登台表演,多为古装秦腔,演络“黄河阵”“财神图”“劈山救母”“取洛阳”等剧目。赶庙会做生意的在庙门四周,戏台左右选一风水宝地,以帐围墙,划地为域,或卖零食小吃,干果杂品,或兜售儿童玩具,新鲜百货,临泽县的红枣儿、杏皮水汝阳麻花、凉粉、油塔儿最为时兴。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千百种杂货琳琅满目,引得少见世面的妇女儿童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游性盎然。

庙会的中心地点在老母殿,进得大门,先见两座两米高的生铁狮子,中间置一米五高的香炉。香客近前,操持香火事务的道人便递上香烛,客人烧香跪拜方好进殿。宏伟的殿堂翘角飞檐,彩绘雕花,显得肃穆威严。步入大殿,迎面可见大红锦缎伞幔上刺绣的“八仙”金像,个个形象逼真,各有千秋。大殿两侧及背面有圣母殿,三霄殿,观音殿,送生殿,痘疹殿,其中送生殿有精雕细琢的“万花山”,送生奶奶眉笑颜开身背襁褓,装着一个个可爱的婴幼男女,送给心诚意笃的善男信女。

前殿到后殿有九曲回廊式的天桥相连。因后殿供奉仙姑娘娘,游客至此必到后殿烧香。香姑殿五进三开,三层飞檐,蓝瓦铺顶,青砖扶壁,中有两根大柱直通殿顶,上塑彩绘盘龙戏珠。殿正中供奉仙姑菩萨铜像,流金镀面,光彩照人。铜像下面三米高的莲花托盘,雕有仙姑座花楼,刀工精致,构图细腻。前一供桌供有木质西瓜,面质桃梨,供香姑长久享用。殿内挂满匾额,原有于佑仁先生题写的“慈航普渡”最为引人注目。退出殿门,两侧各树高达6米的生铁围杆,上有铁斗,周有三角铁旗,顶有三股铁叉直刺青天,为仙姑展目护卫。围杆前中央置铜鼎香炉,烟灰起堆,燃香如林。守殿道人,手敲木鱼、铜,口诵“善人,香钱丢得,儿女修得”禅言语,提醒香客上前布施。朝仙姑庙会的客人到此毫不吝啬,或多或少诚心奉献,古今一理。

仙姑殿东西北三侧,建有“关煞洞”,实为仙姑殿一部。游人从东侧进口,西侧出口。洞内塑有佛像三十六尊,壁上画有十殿阎君,十八层地狱。左角有白无常,右角有黑无常塑像,披头散发,面目狰狞可布,一盏油灯似明似暗,令人毛骨悚然。洞中为仙姑菩萨铜像底坐空间,高三米,宽五米,形似一间房子,有一道人守护,香烟不绝,油灯长明,各种法器叮当作响,增加了该洞的神幽气氛。告戒世人,生要与人为善,积德行善,否则多行不义,死后在劫难逃。

仙姑殿正北,古长城脚下,还有一殿,名日:“药王殿”,内有孙思邈塑像。药王爷坐骑彩雕卧虎,左手抚虎背,右手持银针,为蛟龙针炙治病,造形别具巧夺天工。庙前六棵梧桐,正值枝繁叶茂,游人采其枝叶,煎煮服用,据说可以消灾治病,延续至今。

历史上的仙姑庙会,文化内函颇丰。本地文化教育界的儒人学子,借庙会之机展示各自的各种技艺。本县中小学竞办板报、壁报。儒人学子包括名人吏仕,题诗写匾,显身扬名。外地的江湖艺人,赶仙姑庙会献技卖艺,多为赚钱谋生。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由张掖道教协会主办的“放河灯”堪称仙姑庙文化之最。四月初八这一天,夜幕低垂,黑河北岸观灯者逶迤数里。一班道士披挂行香,吹打念经,一路烧香化纸,洒花米净水,有专人背着木板蜡烛,行至黑河市岸边,诵经完毕,先以内燃蜡烛纸人纸马为向导,后将蜡烛安插在木板之上点燃,依次放入水中,板随水飘,光照水亮,烛光水色,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