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克谐(967-1033),男,字仲孝,入闽邓氏第八世孙,生于宋乾德五年(967年)。邓克谐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后迁任大理评事。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10011年)卒,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葬于三元区荆东。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垂裕堂

荆东“垂裕堂”位于三元区荆东村,始建于南宋。据《邓氏家谱》载: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他为了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朝对起义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秧及所在邓氏,“垂裕堂”也就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议裔孙房长仕仁、同力、天寿、成孙、正通合众重建”。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年)邓氏子孙又对“垂裕堂”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建,增设了后堂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垂裕堂”被国民党保安处占为军用,祠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垂裕堂”也就陷入长期无人管理,日渐荒芜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文件,对“垂裕堂”、邓克谐墓作出文物保护的决定。三元的邓氏后裔多方筹资,在原址上对“垂裕堂”进行了重修,历时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重建时的结构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上正中奉供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