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朱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arpodacus subhimachalus)为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颊和眉纹深红色,眼先、眼后和耳羽灰褐色或暗褐色,头顶、枕、后颈、背、肩和翅上覆羽暗褐色或褐色、具宽的暗红色或橄榄绿黄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橙红色,尾羽黑揭色,外羽缘红色或橄榄绿黄色;两翅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缘红色或橄榄绿黄色。颊、颏深红色,喉、胸深红或橙红色,羽毛中央白色形成白色斑点,其余下体淡褐灰色,腹中央较淡,尾下覆羽淡灰色,羽缘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褐灰色,羽缘橄榄黄色。
雌鸟前额、眉纹金橙黄色,头顶枕、后颈暗橄榄黄色。背、肩灰褐色,羽缘橄榄绿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无纵纹,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橄榄黄色,颊、颏、喉、胸金橙黄色,其余下体淡褐灰色。
虹膜红褐或淡褐色,嘴肉褐色或角褐色,脚淡褐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5-50g,♀35-48g;体长♂161-210mm,♀180-197mm;嘴峰♂12-13.5mm,♀12-13mm;翅♂90-100mm,♀91-98mm;尾♂72-84mm,♀70-80mm;跗♂19.0-24.0mm,♀19.5-23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红额朱雀的自然栖息地是温带森林和温带灌丛地。栖息于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及其森林上缘的矮树丛、杜鹃灌丛、竹丛和草地。平均海拔2000-5000米,夏季分布较高、多在林线上缘灌丛草地或有稀疏树木生长的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冬季分布较低、多在3000米以下的沟谷与河滩灌丛和林缘地带。中国西藏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及四川省海拔3500-4200米的较高针叶林。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草子为食,也吃灌木和树木果实和种子。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喜成群,常成小群在树枝间或灌木丛中,有时也到地上活动。不做长距离飞翔。除繁殖期间外,很少鸣叫,活动时毫无声响,性较安静。但繁殖期间也善鸣唱,婉转悦耳,富有变化。
叫声:甚寂声。鸣声为多变的颤鸣,也作ter ter tee,偶有似麻雀的吱吱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中国、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
中国:分布于四川省西部康定市、白玉县、巴塘县、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甘洛县、南部重庆市、中部成都市、都江堰、峨眉山市、宝兴县、南充市,云南省西北部香格里拉市、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澜沧江山脉、东北部永善县、西部泸水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中部昆明市,西藏自治区南部聂拉木县、绒辖、东南部察隅、通麦、林芝、易贡湖、扎曲贡、达格章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分散成对,雄鸟站在小树或灌木顶枝上鸣叫,并不时地在上下树枝间跳跃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到邻近的另一棵树上,雌鸟飞来站在雄鸟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进行。营巢于野蔷薇等有刺灌木丛中和小树枝权上。距地高0.5-1m,较隐蔽。巢呈杯状,结构较松散,用枯草茎、草叶和须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须根和少量兽毛。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鸣唱和警戒。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13-14天。早成雏晚成性,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则可离巢。
物种简史
该物种在1836年由英国博物学家布赖恩·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以双名法命名。物种名“subhimachalus”源自拉丁语sub,意思是“在...之下”,印地语词“himachal”意思是“雪”。红额朱雀以前被划分在松雀属(Corythus)中,但是基于线粒体和核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它被确定转移到朱雀属(Carpodacus)。
物种保护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物种评估与保护.INCU.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