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宿迁市耶稣堂

宿迁市耶稣堂

宿迁市市耶稣堂始建于1925年,是一座基督教教堂,为宿迁现存的一座规模较大较完整的西式建筑,座落在宿城区项里街道永阳居委会辖区内。2001年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宿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经济文化不断向内陆渗透。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美南长老会中国差会传教士鲍达理等人始入宿迁传播基督教。起初,他们以设棚流动的方式,用糖果、图片、书籍等吸引信众,但围观者多而信众少。1894年,传教士们开始在东大街太平街北端设点传教。1894年,传教士们开始在东大街和太平街北端设点传教。传教士卜德生(Brown Craig Patterson)的夫人卜爱安(Mrs.B.C.Patterson)兼通医学,在太平街北端蔡氏祠堂创办一所“福音堂”为人看病,她用氯化亚汞治疗小儿腹胀效果很好,小有医名,信教的人也随之增多。这是宿迁市地区最早的西医诊所。教会发现这种传教方式很是有效,于是就创办了“仁济医院”(今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的创始前身),同时又开办了“崇实中学”和“培贤女子中学”,鲍达理任仁济医院院长,梅克堪任崇实中学校长,卜德门掌管教务。医院、学校统属教会领导,用以向民众传播宗教思想,吸收信徒,培养教会骨干,便于寻求中国传教的代理人,形成自我传教。

1912年(民国元年),美南长老会在宿迁设中华基督教睢宿邳联合会,同年,宿城区地区正式成立“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宿迁、睢宁县邳州市三县教务均归其管理,成为三县的教务中心。

教堂由来

1917年(民国六年),宿迁市本土的传教士程彭云被委以重任负责宿迁、睢宁、邳州三县教务。因本土人传教更深入人心,宿迁地区教徒发展到3000余人,传教场所达58处,许多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信徒。由于信众增多,活动场所小而分散,1924年至1925年,由牧师程彭云、长老康先州等发起,向宿迁、睢宁、邳州三县教徒、医院的医生、学校的教职工及教士、教友募集资金,在宿城区当时人流较多的小南门内富贵街南首东侧,兴建规模较大的礼拜堂一座,即耶稣堂。耶稣堂于1926年10月建成,10月2日举行了落成典礼。建成后耶稣堂既是会众活动的中心场所,又是宿迁市“中华基督教自立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宿、睢、邳三县教会的指挥机关和活动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个教会建成后,标志着宿迁教会和美国教会开始分立,宿迁教会开始独立从事传教活动。

教堂概述

教堂正门朝南,东西长20.67米,南北宽19.37米,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原有建筑群包括平房13间,教堂旁边建有钟楼,平房与钟楼现均不存。建筑造型别致,平面呈十字方形,集中式布局,青砖墙面,砖木结构,红瓦铁皮屋顶。四个立面粗看完全一致,细看又有细微的变化,南北立面一致,东西立面各自左右对称,西侧对称布置有两处矩形楼梯间和主要出入口,该部分立面在二层叠涩凹进水平檐口以上做成雉女儿墙。青瓦覆盖折线式屋顶。四个立面均被砖砌壁柱在竖向划分隔为三段,一二层之间由水平线脚分隔。

从南门进入耶稣堂,首先看到嵌在南门内东墙上的“圣工纪念”碑,这块碑刻嵌于1925年,为宿迁耶稣堂会众纪念已故英籍教士马锦章而立。碑文如下:“圣工纪念 生于西殁于中,守贞不字传道牺牲米利暗之灵慧女亚拿之虔诚,英教士马锦章庶几近之溯教士莅宿念五年未曾一返故国,与周壁桃教士亲若姊妹,协办小学,宣道女界,终将所遗巨款捐助建堂他时发苗结实必在追忆渧泣而不能忘者,惜礼堂落成,教士已不及亲见,会众勒碑纪念非敢兴人益上以荣救主下以同魂尔。宿迁耶稣堂会众敬勒 一千九百二十五年 月 日”。

耶稣堂正厅,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整体建筑风格突出,设计对称美观。建筑内分上下两层,二层楼由六根粗壮木柱支撑,柱为八角型,上端饰以半环状木饰,柱础为鼓形石材质地。堂内房顶绘有精美彩绘,东面建有圣台,半月形前沿,木质地板。堂内中央和南、北、西面为听众席,设置木质座椅。下层可容400人左右,上层可容200人左右。四面各有窗户和门都是圆拱形和十字形相结合组成的图案,玲珑剔透。教堂外西北角另有一块中英文对照的建堂纪事碑,内容已被凿平,无法辨认,但是纪年时间尚存,即阿拉伯数字1925,是典型的西方纪年法。耶稣堂整体建筑艺术性高,是宿迁市现存规模较大较完整的西式建筑。

教堂沿革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耶稣堂遭受日军飞机的轰炸,因在耶稣堂屋顶涂上美国国旗得以基本保存原貌。1939年日军轰炸宿城区时仍有“擦伤”,所幸损毁不大,当时的教会对其维修后继续使用。1941年(民国三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籍传教人员回国,城内的宗教礼拜活动由主任牧师吴登堂主持。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邳州市人梁隆业于华北神学院毕业后到堂传教,协助吴登堂牧师工作至“文化大革命”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会割断与外国宗教势力的联系,自治、自养、自传,虽大部分教堂停止活动,但耶稣堂一直被作为宿州市基督教礼拜的场所。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教堂被改作宿城镇会堂使用,教徒在教堂西侧的13间平房内过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活动全部中断,耶稣堂周围的附属房屋及教堂周边部分建筑物被拆除,用来建设宿城镇办公大楼和附属用房,耶稣堂也被围在镇政府院内,作为镇里召开会议和干部培训的场所及县政协秘书处办公场所。

1979年宗教活动恢复后,耶稣堂仍由宿城镇使用。信众们的礼拜活动较为分散,因此于1985年在原宿城镇黄河农场又建有一座耶稣堂从事宗教活动(现为宿迁市基督教施恩堂)。2000年5月撤销宿城镇,2001年耶稣堂被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宿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耶稣堂移交给文物部门,同年秋天征得市、区两级政府的同意,由区政府投资1580万元,拆除教堂周边民房建筑5200平方米,对耶稣堂进行一次全面保护性维修。按照原有材质更换屋顶钢板瓦。挖补教堂的外立面残缺风化的青砖。重新更换破损门窗,配合老式花纹装饰的玻璃窗。南向主入口上方露天平台的水泥柱帽风化严重,加钢丝网修补。室内原有木地板及下层木楞多处腐蚀,进行翻新重铺。祭台部分重新修建,局部抬高。室内梁架保存良好,在梁架下方用12mm厚带企口木天花板重新吊顶,并作白蚁防治和涂刷防火涂料。新建约5600平方米的耶稣堂广场(时代广场),绿化覆盖2800平方米,铺装材料主要为灰色花岗石和青砖。2006年,宿迁耶稣堂被列入江苏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8年,耶稣堂移交给宗教部门管理和使用,继续在教堂内开展礼拜活动。2012年10月宿城区启动教堂本体修复和广场改造提升工程,对广场进行改造和维修,2013年5月正式实施,7月中旬完成。

建造了“创世七日文化墙”,展现圣经创世纪中的场景。整治改造后的教堂广场成为城区一处宗教文化风情景观,除绿化外,还设有耶稣铜像及景观柱、特色矮墙、花坛、休息座椅等配套设施,广场花岗石地面上还雕有圣经经文,将宗教文化融入广场文化之中(耶稣铜像、创世七日文化墙及圣经经文现已全部移除)。

参考资料

宿迁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4-13

老宿迁人民医院的前世今生.“宿迁史志”微信公众号.2023-04-20

宿城耶稣堂今昔.“宿迁史志”微信公众号.2023-07-25

徐州地区近代教堂建筑研究 - 中国知网.CNKI中国知网.2023-03-28

宿城区完成耶稣堂文物保护改造提升工作-宿迁统一战线.中共宿迁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2023-07-25

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宗教活动场所信息查询 宿城区耶稣堂.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