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唐天竺使出铭

大唐天竺使出铭

大唐天竺使出铭是李治时期题铭。当地人称为阿瓦呷英摩崖题铭。由于长期以来并无考古实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所指的“蕃尼古道”(即吐蕃—尼婆罗道)确实经过吉隆,所以对于这条路线具体的走向、在国境线上的出境口岸等问题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推测阶段。1990年6月,中国学者在吉隆发现了一通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唐朝摩崖石碑,从而揭开了多年来的历史之谜。

首次发现

1990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境内发现了一通额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碑铭。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首次为唐代王玄策使团出使印度,以及唐代中印交通中,吐善一泥婆罗道的路线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资料刊布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位置形制

题铭位于吉隆县城正北方约4.5公里处的一条山沟中,海拔4130米。这是一处崖壁上镌刻,崖壁面阔约1.5米,高约4米,上面有崖棚遮盖,崖面距地表高度约5米,一条名 叫“鲁玛满久”的小溪从北向南经崖壁前的溪谷流向一片开阔地,这片开阔地名叫“阿瓦呷英”,阿瓦呷英摩崖题铭也由此而来。

题铭是阴刻,字面宽81.5厘米,残高53厘米,下部在修筑水渠时被破坏。字面用阴线细刻方框间隔,每一方框约高4厘米,宽3.5厘米。字体为楷书汉字,约2厘米见方,现存34列,约311字。题铭额题为隶篆,字约5厘米见方,上书“大唐天竺使出铭”七个字。

题铭文字中,有多处涉及唐朝的官员、历史、地名等。因多年风化,题铭文字被严重侵蚀,许多已模糊不清,加上宗嘎镇在此修建水渠,开山炸石,造成题铭文字不同程度地损坏,所以字句已无法连贯成文。

文物价值

从文中“大唐显庆三年”的年号判断,这是唐代前期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的一方题铭,文中记述了唐代使节不远万里,在出使古代天竺(印度)途中经过吉隆山口时的感慨抒怀,这一珍贵题铭对研究古代唐蕃关系、中外交往等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铭作为公元658年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容考证

题铭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有许多已模糊不清,但从题铭及文中“唐朝显庆三年”的年号来看,系唐显庆三年(658)一方题铭,文中记述了唐代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经过吉隆的过程。

全文如下——

记录人有两位,一位为刘嘉宾,另一位记录人名字已残。

写天竺使出铭楷书的亦为二人,一人为囗抉粤书,另一人为贺守一书。

维大唐高宗显庆三年六月,大唐之驭天下,驭与御同,即治理天下之意。奕叶重光,谓世次相续,圣德重光,玄化法于无空,即佛门,方道格于苍穹。

三五,史记谓为天数者,必通三五。三五即三辰五星,三辰者:日、月、星也。五星者,即五行之星:金、木、水、火、土星是也。

(匈?)之国,山海经有贳匈国,其为人匈有窍。

逾山海,即越山渡海之意。

字不可查,或作估量,身毒近隔,即近隔身毒,天竺旧名身毒,即印度

念濡,濡字不可查。

左骁卫长史,唐军事官制,建立府兵制,设十六卫以统之,其中有左右骁卫。凡兵士东卫,各有其名,左右卫曰骁骑。

关内,指函谷关以内,为唐十道之一,今终南山以北,甘肃坻以东及宁夏之地是。

王玄策传达君命,令刘仁楷选出函谷关以内的清白人家之子六人。但是王玄策这一左骁卫长史的使者团,除良家子六人以外,还有其子王令敏和其侄,并有两位记录人及两位书写人,计十三人,加上士兵和杂役,总人数应有几十人。

雪岭,应指玉龙山,南诏异牟寻封为北岳,在今云南丽江西北。

灵鹫山,也称灵山,在印度,佛尝居此,世俗所称鹫岭,灵山,皆指此而言。

声超雪岭指鹫山以遒骛,即声越雪岭,诣鹫山若浮骛。

年夏五月屈于小杨童之西,此处的“年夏五月”,推定为显庆四年夏五月,已经到了小杨童的西部,石刻作小杨童。《通典》卷一九《边防六》作小羊同。小杨童与小羊同为同音异书,以石刻小杨童为是。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二,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即小羊同在大羊同之西。小羊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60——70图中列在扎达普兰之间象泉河一带。

时水势方盛,栈道因唐使而得通行,山脚则积雪堆拥,天际则白云浮动,其下障遮黑雾,西望接连群峰。

箭水,不知所指,或当今吉隆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吉隆藏布江。箭水汇万壑之细流,实天下之险也。

“但燕然既迩犹刊石以(下残),铜而囗囗况功百往囗路囗(下残)之囗,默皇华之囗(下残)”,意即燕然山虽近,犹利石以纪汉威法,况天竺(印度)更远,仍有通使之谋,默思君命,遣皇华远道奉使,自应刻石勒铭,读大唐盛法。“小人为其铭曰,懿皇华兮奉囗天则聘(下残),穷地域勒贞石兮灵山侧(下残)使人息王令敏囗使侄(下缺)”,小人为王玄策自谦之词。其铭曰:好啊使者啊,奉天意以驰轻车穷地域,勒贞石于灵山之侧。使者之子王令敏,使者之侄(下残)。

杭爱山即今蒙古塞音诺颜部有杭爱山是。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秋七月,《后汉书》卷二十三《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八十一部率众降者二十余万,窦宪耿秉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以纪汉威德。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李世民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参考资料

《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知网.2017-09-23

大唐天竺使出铭_新闻中心.新浪网.201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