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克莱伯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年8月5日—1956年1月27日),又译埃里克·克莱伯,20世纪的指挥之一,卡洛斯·克莱伯之父;189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幼年时移居捷克,早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此后在布拉格剧院、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曼海姆歌剧院、柏林国立歌剧院任职;后移居南美洲,在阿根廷与古巴任职。克莱伯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为音乐艺术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人物经历
幼年移居到布拉格,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钢琴、管风琴和指挥。毕业后,1912年任施姆塔特宫廷剧院指挥,1922-1923年在曼海姆歌剧院担任指挥。
1923-1935年任柏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期间,成功地指挥了L.亚纳切克的《耶奴发》、A.阿尔班·贝尔格的《沃采克》等歌剧的首演。
1935年因保罗·欣德米特遭纳粹迫害而愤然辞职,移居南美,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首席指挥,1943-1947年又担任古巴哈瓦那爱乐乐团指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欧洲,1950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定期指挥,1954年回柏林国立歌剧院,再担任音乐指导。
克莱伯有优异的节奏感,组织力强,是抒情风格的代表性指挥家,被认为是沃尔夫冈·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
同时,他指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
埃里希·克莱伯之子卡洛斯·克莱伯也是20世纪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大师。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1890-1956)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对卡·克莱伯的精湛指挥艺术赞叹不已,特别是全世界众多的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他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的迷人风采以后,崇拜他的乐迷可以说是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着,然而,对于卡·克莱伯的父亲埃·克莱伯,也许当代的人们就有些陌生了,当然这里是将专业音乐工作者和高水平的音乐“发烧友”除外的。
其实,埃·克莱伯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本世纪早期最重要的著名指挥家之一,在20 世纪的指挥艺术史上,这位杰出大师的名字是与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以及奥托·克伦佩勒等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现今老一辈的音乐爱好者们都知道,埃·克莱伯在20 世纪早期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是决不比卡·克莱伯在今天的世界音乐界中的知名度低的,相反,尽管卡·克莱伯自身具有惊人的才能和令人信服的艺术修养且始终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能力打的天下,但不管怎么说,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著名指挥家而给他留下的巨大影响力,恐怕是无论如何也甩不掉的,不过,人们倒可以由此而看出埃·克莱伯的艺术魅力是多么的吸引人和具有长久的意义。
埃里希·克莱伯于1890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但他在幼年时,便随家移居到了捷克的布拉格,并在那里长大和受教育。埃·克莱伯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管风琴和指挥等专业课程,同时,他还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中学习哲学和历史。学习毕业以后,他便在当地的布拉格剧院中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在1912 年担任了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的指挥,从这时开始,便是他正式从事指挥职业的起点了。
埃·克莱伯在以后的九年间,除了同时在杜塞尔多夫等其他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以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达姆施塔特宫庭剧院中,1922 年到1923 年,他在曼海姆歌剧院中担任了一年的短期指挥,此后便在1923 年担任了著名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这时,他已经开始获得了一定的世界声誉,成为当时的一位颇有希望的青年指挥家了。埃·克莱伯在这个享誉世界的歌剧院中一直任职到1935 年,这一年,他由于同情遭到纳粹迫害的作曲家亨德米特,愤然辞去了这家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职务,并开始将自己指挥生涯的方向转向了美洲地区,他先在南美洲的阿根庭担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的首席指挥,并在这期间指挥了大量的德国歌剧作品。
此后,他又在1943 年至1947 年担任了四年古巴哈瓦纳爱乐乐团的指挥,这期间,他曾广泛地在南美各国和美国的许多歌剧院和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已成为著名指挥大师的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欧洲并于1950 年担任了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定期指挥,在此期间,他曾指挥了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在英国的首演。1954 年,埃·克莱伯重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柏林国立歌剧院,再次担任了该院的音乐指导。1956年,埃·克莱伯在瑞士的苏黎世去世,享年66 岁。
埃·克莱伯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其经历是丰富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在世界各地,为音乐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极有正义感的艺术家,当年为了抗议纳粹反动统治者对犹太音乐家的迫害,就曾不惜放弃了与自己多年来苦心栽培和训练出的柏林国立歌剧院的合作,他宁愿丢掉待遇优厚的职业,也要和受迫害的音乐家们站在一起,而决不服从于纳粹的威逼和施加的各种压力,他这种善良的艺术家的正直本性,曾经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埃·克莱伯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大师,尤其在指挥歌剧作品时,他的造诣是非常深厚的,柏林国立歌剧院,这个老牌的著名剧院,在埃·克莱伯执掌帅印期间,可以说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埃·克莱伯为其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和代价,使其在20 世纪30 年代中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并且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始终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水准,而在这方面,埃·克莱伯所做出的功绩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争议事件
克莱柏对于录音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认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对他而言,录音只是一种贫乏的替代品:它让演出与独特的情绪僵化冻结,使得每一次聆听的感觉都一样,然而从来没有两个音乐演奏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另外一方面,他又颇有远见,他了解录音保存了音乐的演出,而且充满了娱乐性。
克莱柏在演出前总是不厌其烦地钻研乐谱,演奏时严格遵循原谱指示,避免投入过多个人主观感情。他总能掌握住作品的整体性,以理性的态度寻求结构与情感要素的平衡,排斥错误的传统演奏方式。他最擅长的是沃尔夫冈·莫扎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与理查.史特劳斯诸位作曲家的作品,所灌录的《玫瑰骑士》《费加洛婚礼》及贝多芬交响曲等,都是唱片史上的珍品。
在两次的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录制了许多78转的唱片,然而真正为他建立永续名声的录音却是他在战后为迪卡唱片所录制的作品,也就是收录在这套六张CD的录音。尽管这些录音还无法展现克莱柏音乐活力的真正实况,却也让我们见证了他音乐生涯中所指挥作品的核心价值。
指挥风格
艺术气质
今天,人们在评论卡·克莱伯时,总是津津乐道地欣赏着他那异常高雅和深的艺术气质,然而这些优秀的音乐素质,实际上在作为父亲的埃·克莱伯身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埃·克莱伯在指挥时,给人的感觉是轻松、适度而毫不做作。
从指挥风格上看,他是一位严谨、典雅、精致和细腻的指挥家,在对待作品的处理上,他既能够保持适当的理智,又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歌唱性。
这些作为优秀指挥家的良好素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那艰深而渊博的艺术修养和特殊的天赋,这种修养和天赋尤其对他出色地指挥歌剧作品,起到了极其有效果的作用。
擅长曲目
埃·克莱伯 不但善于指挥古典作品,对于许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极为优秀的解释者,他的这种积极的态度,从以下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便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
1、1942 年在柏林指挥了捷克作曲家雅那切克的歌剧《耶努法》在德国的首演。
2、1925 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的世界性首演,
3、1930 年在柏林指挥了法国作曲家达律斯·米约的歌剧《克里斯朵夫·哥伦布》的世界性首演,
4 、1934 年在柏林指挥了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的《露露组曲》的世界性首演。以上的事例仅仅是埃·克莱伯在这方面所做出的部分的、影响性最大的成就,但它们所含的份量,大概读者们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吧。
埃·克莱伯的指挥曲目主要是以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作品为中心的,对于捷克等斯拉夫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演释专家。一般来说,埃·克莱伯被认为是沃尔夫冈·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作品的杰出解释者,这一点似乎已是被定论的观点了。
埃·克莱伯一生指挥演奏了大量的作品,对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等人的交响乐作品,他的演释也有着很高的世界声誉。他指挥交响乐作品时非常的投入,为此曾获得了“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的美誉。然而,他在指挥艺术上所取得的更高成就还是在他指挥歌剧作品方面,他一生曾在柏林、米兰、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地方举行过效果辉煌的歌剧演出,其中一次在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演出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其效果之惊人,演释之精湛,直到今日还被人们传为佳话,这的确不能不说是歌剧指挥史上的奇迹。
埃·克莱伯作为老一辈指挥大师是极其受人尊敬的,可惜的是他在66岁时便辞世了,这对于艺术家中相对寿命较长的指挥家说,的确是一个较为少见的例子。
虽然埃·克莱伯在有生之年曾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唱片,但他毕竟没有赶上高速发展的立体声录音时代,否则的话,他将再会给人们留下多少难得的宝藏,遣憾的是,人们只能把这种美好的愿望保留在尽情的幻想当中了。
主要作品
录音曲目
1.弗朗茨·舒伯特:第五交响曲
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3. 沃尔夫冈·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4. 理查德·施特劳斯: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
6. 约瑟夫·施特劳斯:天音
7. 约翰·施特劳斯:《吉普赛男爵》序曲
8. 约翰·施特劳斯: Du und Du (Waltz, based on themes from Die Fledermaus)
演奏:捷克爱乐乐团(2),伦敦爱乐乐团(3、5、6、7),北德广播交响乐团(1、4),维也纳爱乐乐团(8)
指挥:埃里希·克莱伯
录音地点:汉堡音乐厅现场录音(1、4),伦敦金斯威音乐厅(3、5、6、7),维也纳音乐厅(8),布拉格斯美塔纳音乐厅现场录音(2)
录音时间:1929年2月3日(8),1948年2月20日(6、7),1948年2月21日(5),1949年4月25日(3),1953年1月29日(1、4),1955年5月20日(2)
编号:EMI CLASSICS CZS 5 75115 2 (2CD)
详尽评述
这套被称之为“20世纪伟大指挥家”的系列唱片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是名副其实。说到“伟大”指挥家,一般的听众大概都能说出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克莱姆佩尔、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约瑟普·铁托、托马斯·比彻姆、卡拉扬等名字。如果把这个名单再扩展一点,有些见识的人就会很快提到埃里克·克莱伯(Erich Kleiber) 。
或许在我们较为开放的今天,倒是埃里克的儿子卡罗斯在一般公众中更有知名度。许多人会在“伟大指挥家”的录影带中见到克莱伯的风采,一睹他那简捷、几乎是军事化的指挥姿态。他永远是乐谱的忠实学生,手势精炼、大气而有力度,总是力求用简捷的手段来表现音乐,这是他从一名优秀指挥家成为伟大指挥家的因素之一。他对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演绎也曾红极一时。
CD1
克莱伯录制过弗朗茨·舒伯特的“伟大”交响曲,但就我所知,这个第五交响曲的汉堡包现场录音是很受欢迎的。尽管其音量很有限,低音声部过于清晰,但听起来相当舒服。管弦乐队的演奏有时也不够精确,而这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
第一乐章的速度比较快,克莱伯运用灵活的分句法使其流动得非常明快。转到小调时的富有戏剧性乐段,音色有些灰暗,但并不过于沉重。克莱伯在此对音乐的挖掘比许多别的指挥家更多一些,但他从没有试图让音乐比其应有的音量更响亮。
同样的在Andante con moto乐章中,克莱伯灵活的分句法使音乐在速度上保持了热情生动,可以说是轻快活泼,他能够利用调的改变来临时变换音响效果。那首很适宜用小调来演奏的Menuetto(小步舞曲)十分可爱,三声中段比较有节制,活泼而有点随意的终曲乐章演奏得非常出色,这个作品很值得保留。
由于克莱伯曾经录制过两个版本的《田园交响曲》,我最初的反应是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对这个布拉格的现场录音感兴趣,结果是我错了。就说它的声音,假如低音再轻一点点,那会更加令人陶醉,这个版本比迪卡唱片早期的LP唱片拥有更好的质量。最为重要的,这还是个带观众的现场演奏。
第一乐章无特别之处,好像还有一点不太平稳(没有反复乐段),但它更多的是全心全意地揭示音乐的内在特质。我想起了克莱伯演绎的《第五交响曲》,正像我在前面说过的,我觉得它缺少一些人文主义的色彩。
接下来的状况有所变化。交响曲的慢乐章有时似乎是无限漫长的,克莱伯热衷于使每一个伴奏的动机富有变化,使复杂结构中的每一个线条清新可爱,背景中跳跃的切分音很有效果,每一个颤音都有所表现。这就好像是一派温馨的乡村景象,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接下来是活泼的乡村舞蹈,克莱伯演绎的急板在结束处达到了难以置信的速度。大多数指挥家在此的处理只是稍微加快一点,而克莱伯与乐队似乎是同呼吸共命运地疯狂起来,这就使从远方传来的雷声好像带来了一丝不祥的预兆。我知道,当暴风雨削弱之时,才是音乐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让我们看看克莱伯在此是怎样演绎的,这才是真正的指挥艺术。
首先,这最终的揭示不在于暴风雨结束时的减慢(rallentando)过渡, 也不是引入感恩赞美诗时长笛的音阶式乐句(此处也没有标示)。在没有任何变换的情况下,我们的眼前突然呈现出一片非常宁静的气氛。
并不仅仅是克莱伯一人注意到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最后一个乐章所标记的速度,它比溪流的场景稍有加快。别的指挥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他们似乎是遵从了贝多芬的标记要求,但并不真正令人信服。他们差不多是悄悄地开始,在音乐进行中突然加速。只有克莱伯借助捷克弦乐演奏家们的炽热激情,赋予交响乐以对大自然最真诚的赞美。
尽管克莱伯没有录制全套的贝多芬交响曲,但他是贝多芬音乐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没有录制过第一、第四和第八交响曲,第二交响曲还是在年纪很老的时候录制的,他是在阿姆斯特丹为Decca公司的“传奇”系列录制了第三和第五交响曲(467 125-2)。
截止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再版现存的录音作为克莱伯专辑,还是把欧洲所有的广播资料搜集起来,在未来出版发行,这些都还没有系统的计划。不知道这个空白什么时候能够填补,也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克莱伯完整的贝多芬全集。
CD2
与1949年的录音相比,沃尔夫冈·莫扎特G小调交响曲的1953年汉堡包版本在录制方面拥有许多优越性,它听起来清晰多了,很少有Deeca公司从20世纪40年代的78转唱片转制中出现的刺耳的杂音。
这个版本的演奏非常出色,充满激情且十分严谨,轻松活泼又不失应有的速度。开头的音乐十分柔美,终曲乐章富有张力。我特别欣赏克莱伯对小步舞曲的演绎,强调歌唱性的旋律线条,切分音的重音并不过分。还有一点,我觉得,这是克莱伯另一个典型的缺乏人文色彩的演绎,布鲁诺·瓦尔特也曾这样说过。
我评论过Supraphon 再版的Konwitschny在1952年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蒂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老实说,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喜欢这个作品。
Konwitschny的诠释与克莱伯有所不同,其清晰可辨的打击乐器演奏显现出整个管弦乐录音的状态,捷克的录音制作在1952年已经是最好的了,而且在那个时候,捷克爱乐乐团的确是非常特殊的管弦乐团(我们可以聆听克莱伯的《田园交响曲》),而Schmidt-Isserstedt的西北德国广播交响乐团也还是一个相当好的乐团,所以,这张唱片应该算作Konwitschny 最好的作品了,我常常怀想起他所表现的那个鲁莽无赖的蒂尔。
当然,克莱伯的演绎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是非常精美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典之作。
安东·德沃夏克以及两位施特劳斯的作品是克莱伯与伦敦爱乐乐团首次合作的录音。坦率地讲,我感到相当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声音那么苍老,好像比沃尔夫冈·莫扎特还要年老,不是一年,而是20年,这只能说明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实际上,1929年的维也纳录音听起来还是蛮不错的,在当时相当受欢迎。
因为没有标出转制工程师的姓名,所以我认为。假如这些录音资料引发出一些棘手的问题,他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德沃夏克作品的中间部分演奏得非常生动,平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最佳演奏的风范。假如有人欣赏安塞尔那独特的对德沃夏克音乐的不同演绎,或许他会把这个录音排在第二位。我斗胆告诉你,克莱伯演绎的施特劳斯作品还是非常好的,约瑟夫的《天音》极具诗意且气质高雅。
我一直想知道,到底是那部作品先进行录音,是《天音》,还是《吉普赛男爵序曲》。后者听起来好像克莱伯还是在与乐队磨合,因为这部作品是施特劳斯音乐中最需要自由发挥的,过分的夸张会使音乐支离破碎。这个版本气势恢宏,充满活力,是克莱伯对施特劳斯的最佳演绎。
这张唱片一定会受到克莱伯崇拜者们的赞赏。而对于那些不熟悉克莱伯·皮涅鲁的人来说,贝多芬、约瑟夫·施特劳斯,或许还有弗朗茨·舒伯特的音乐都能反映出克莱伯的艺术水准,尽管这套唱片被太多的“假如”和“但是”所包围着。这套唱片的目的是展现“伟大”指挥家、而不仅仅是“优秀”指挥家的风采,这两张CD唱片已足以证明这一点,我必须说,这其中的某些作品的确是非凡的。那么,克莱伯在歌剧院中是不是最伟大的指挥家呢?他录制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玫瑰骑士》当然也是“伟大指挥家”的内容。那些只闻其名的人或许会被告知要从歌剧作品开始听起。我也觉得,为了全面展示克莱伯的艺术造诣,至少应为当代人开出一些作品目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