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桃,别名茶泡、茶苞、白毛桃苞、山茶苞,是油茶叶肿病的病理产物;是油茶被病原菌细丽外担菌侵染后,其叶芽、花芽等组织出现增生、细胞膨大形成的瘿体。

在瘿体形成早期,花中的花萼、花瓣、雄蕊脱落,只留下子房继续长大并增生。接近成熟的瘿体呈圆锥形至三角桃形,表皮红色或绿色。瘿体成熟后,从顶端部开始脱去表皮,露出绿白色“果肉”。成熟瘿体呈扁圆形至圆形。其外壁为白色疏松海绵状质地,表面淡绿色至灰白色。3~5d后,成熟瘿体的外层开始枯干,果壁皱缩变软,表面常被霉菌感染而有黑色斑块,成为过熟瘿体。未脱皮的瘿体涩味重,不能食用,而成熟后的瘿体富含水分,味甜,少数微涩。

熟茶桃所含的水分、灰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的含量都比过熟茶桃要高。茶桃的形成虽然会导致油茶减产,但其可作为野生水果加以开发利用。

名称由来

油茶具有多种病害,其中油茶叶肿病又称油茶饼病、油茶茶苞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花芽、子房和幼果,致使发病器官产生肿大变形,丧失结实和光合功能。油茶叶肿病的病原菌担子菌门纲外担子菌目的细丽外担菌,其感染油茶幼嫩的花芽和叶芽后,促进油茶的组织增生、细胞膨大而成为瘿体。花芽感病后,子房及幼果膨大成桃形,因而得名茶桃,其俗称茶苞、茶苞、木子苞、山茶苞,子房变成瘿体后不能发育成果实。由于一些油茶产区的人们将“茶桃”作为野生水果来采摘食用,因此,子房瘿体也可作为食品。

特征特性

茶桃是由细丽外担菌侵染油茶的花芽后所引起的子房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在瘿体形成早期,花中的花萼、花瓣、雄蕊脱落,只留下子房继续长大并增生。接近成熟的瘿体呈圆锥形至三角桃形,表皮红色或绿色,具表皮毛(图1)。瘿体成熟后,从顶端部开始脱去表皮,露出绿白色“果肉”,果柄端常残留有表皮(图2)。成熟瘿体呈扁圆形至圆形,大小30~50mm,果形饱满,有一定硬度。其外壁(子房外壁)为白色疏松海绵状质地,厚约3~4mm,表面淡绿色至灰白色,其上布满灰白色粉末状的外担菌子实层,但肉眼不能分辨。瘿体的内部中空,中央为3~4个心皮(子房内壁)联合而成的中轴胎座(图3),心皮内的心室中空(图4),内有1~2行纵行排列的3~6个胚珠,胚珠着生于中轴胎座上(图5),有的胚珠已明显败育(图6)。3~5d后,成熟瘿体的外层开始枯干,果壁皱缩变软,表面常被霉菌感染而有黑色斑块,成为过熟瘿体。干缩的瘿体可长期挂在树上不脱落。未脱皮的瘿体涩味重,不能食用,而成熟后的瘿体富含水分,鲜食有甜味,清鲜,少数微涩。

发病规律

油茶叶肿病的最初侵染来源是成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无色,单胞,成熟后有1~3分隔,呈现淡色,大小为2~5.9μmx14.8~16.5μm。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担孢子,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与水分、温度和叶龄关系密切。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孢子在气温16~19℃,在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在65%以上。担孢子荫发后长出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会被抑制、推迟。

油茶油茶茶苞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早春2月即开始发病,3~4月最盛,至5月底结束,发病时间相对较短。入夏后(气温20℃以上),油茶叶肿病病原菌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来年春季条件适合时再引起发病,产生主要发病形态-茶桃。

防治方法

以人工清除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即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集中剪除茶桃。发病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化学防治。喷施1%波尔多液,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茶桃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成熟茶桃所含的水分、灰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有机酸的含量都比过熟茶桃要高,而过熟茶桃的粗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略高于成熟茶桃。从甜度、粗蛋白、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来看,成熟茶桃的营养价值较高。

食用价值

茶桃的形成虽然会导致油茶减产,但当病害防治不力而确实产生了茶桃之后,可以利用其外形独特、营养丰富、天然绿色和食用安全的特点,将其作为野生水果。在湖南湘西、南雄市大余县南康区等地,茶桃被当地人作为野生水果采摘食用,口味鲜甜。

参考资料

千岛湖有种神奇野果“茶桃” 专家称是植物病变不宜食用.网易.2025-04-17

油茶.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