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宝琳(609-662年),唐代大臣和名将,鄂国公尉迟敬德之子。他门荫入仕,历任卫尉少卿、鄂国公、右卫将军和卫尉卿等职位。尉迟宝琳在任上表现出色,但不幸在卫尉卿任上去世,被陪葬于昭陵。
人物生平
《旧唐书》与《新唐书》皆未为其设立传记,因而其生平事迹难以明晰。《旧唐书》仅简略记述:“子卫尉卿宝琳。”依据 1971 年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铭》可知,尉迟宝琳官至张果老、上柱国、卫尉少卿。其子尉迟循毓,担任潞王府仓曹参军。尉迟宝琳有一女嫁给秦琼之子秦?道(墓志铭有阙字),还有一孙女嫁给许敬宗之子。
在陕西鄠邑区(如今的户县)云际山寺的《唐人写经》中,卷尾书写有“龙朔二年(公元 662 年)七月十五日右卫将军鄂国公尉迟宝琳,与僧道爽及鄠县有缘知识等,敬于云际山寺洁净写一切尊经”等内容。
南宋陈思道人所著《宝刻丛编》“京兆府礼泉县”条目记载“唐司卫卿尉迟宝琳碑,侍中中书令行右丞相许敬宗撰写,膳部员外郎值弘文馆王知敬书写。宝琳字元瑜,为尉迟敬德之子,官至司卫卿,碑于咸亨元年正月建立”,由此推断尉迟宝琳的卒年应当在咸亨元年(670 年)之前。
艺术形象
尉迟宝琳在评书中被写作尉迟宝林。在评书情节里,尉迟敬德离家从军时,梅秀英已有身孕,尉迟恭为孩子起名宝林,并留下自己雌雄双鞭中的一根,刻上“尉迟宝林”,以此作为父子相认的凭证。后来,梅秀英遭北国白良关总兵刘国桢劫持,为护腹中胎儿,梅秀英忍辱应允嫁给刘国桢。尉迟宝林出生后,便成为刘国桢之子,取名刘宝林。
当唐军北伐,尉迟敬德担任先锋,兵至白良关,打伤刘国桢。刘宝林欲为“父亲”报仇,与尉迟恭激战三天,难分胜负。梅秀英得知昔日夫君到来,将刘宝林的身世告知于他。刘宝林于阵前亮出刻着“尉迟宝林”的鞭,双鞭相逢,父子得以相认。尉迟宝林反叛白良关,斩杀刘国桢,梅秀英则自尽以保全名节。此后,尉迟宝林先后跟随罗通、薛仁贵参与扫北、征东等战事。
而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结局。其一,在《说唐三传》中,他与兄弟尉迟宝庆一同被苏宝同杀害。其二,在《万花楼》里,他选择出家,并且一直活到了宋朝。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尉迟宝琳.族谱网.2024-07-29
尉迟恭(唐朝 名将 朔州).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12-21
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国学导航.2024-07-29
说唐三传.豆瓣读书.2024-07-29
旧唐书 卷十八.爱作品.2024-07-29
原创 史上关系最复杂的2位唐朝名将:从对手变好友,后又从好友变叔侄.搜狐网.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