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73年,是战国时代秦国与魏国、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赵国和魏国联军进攻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魏冉和胡阳率军前往救援。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以每日急行百里的速度进行长途奔袭,突然出现在华阳战场上,对赵、魏联军发动进攻,取得了巨大胜利。在这场战斗中,秦军共斩首魏、赵联军十五万人,俘虏了赵将和三名魏将。赵将贾偃率军前来救援,但也被秦军击败,秦军将赵军俘虏两万人并沉入黄河。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长社和赵国的观津。魏国被迫献出南阳地区与秦国求和。华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秦国和三晋(赵国、魏国、韩国的合称)。这场战争展示了秦国作为战国后期一大强国的实力,对于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背景
战国时期秦与赵、魏所进行的一场战争。前279年,秦大举攻楚,占领楚都郢,建立南郡,此后秦将主要攻击目标对准魏国。秦原曾远征齐国,攻取齐的定陶区等城邑,然这个地区不和秦本土相连接,所以,秦力图灭掉横亘在秦与陶邑之间的魏国。同时,灭魏以后可以隔绝燕、赵与楚、韩的联系,给对付秦国的“合纵”以打击。前275年,秦伐魏,攻至魏都大梁,韩派暴鸢救援,被秦打退,魏不得已而献温地于秦求和。前273年,魏联合赵国攻韩,打到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
战争起因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攻打到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韩国无力抵抗求救于秦国,秦国随即派军队救援韩国,与魏国赵国在华阳展开激战。秦国攻占魏国的最大原因其实是攻占齐国,而齐国与秦国的本土不连接,所以,秦国试图先攻破地理位置在中间的魏国。同时,灭掉魏国以后可以断绝燕国赵国与楚国韩国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打击除秦国外的其他国家。华阳之战经过的第二个阶段。前275年,秦国攻打魏国,攻至魏国的主都大梁,韩国派暴鸢救援,被秦国打退,魏国不得已想秦国贡献温地从而求得继续生存。公元前274年,秦将胡伤攻魏,斩首四万,秦军乘胜攻取了魏国的卷县、蔡阳和长社和中阳。华阳之战经过的第三个阶段。前273年,魏国联合赵攻打韩国,并且打到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韩国因为势力单薄求救于秦国,秦国派去军队救援韩国并且在华阳攻破了魏国和赵国,并且斩首敌军15万余人。赵国再次派将领贾偃带兵救援,亦被秦军击败,秦军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
战争过程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国拒绝了韩国的请求。
韩国相国对使臣陈说:“事态急迫,您虽有病,还是希望您连夜到秦国去。”陈筮到秦先会见穰侯魏冉。
魏冉说:“韩国的事情很危急吗?特地派您来。”陈筮说:“不危急啊。”魏冉生气地说:“您这样可以为您的国君作使者吗?你们韩国的官员车马不绝于道地向秦国求救,向敝国报告情况危急,您来了却说不危急,为什么呢?”
陈筮说:“韩国危急了就会改变立场投靠其他国家。因为情况不那么危急,所以我再一次来这里了。
”魏冉说:“您不用见秦王,我这就发兵援救韩国。”
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
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市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并将赵军俘虏两万人沉入黄河中。
秦军随后乘胜攻城略地攻取了魏国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旧原武西北)、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和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和赵国的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部审坡镇),并与韩军围攻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境)。
魏国军队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魏将军段干子请求把南阳郡割让给秦国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让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魏王说:"那是当然了,尽管如此,可是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苏代回答说:"大王没见过玩博戏的人所以特别看重枭子的缘故,是由于有利就可以吃掉对方的子,无利就停下来。如今大王说'事情已经开始实行,不能更改了',大王使用智谋怎么还不如博戏时的用枭呢?"魏王不听,将南阳郡割给了秦国。
魏被迫献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与秦国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战争结束。
战争结果
华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
战争评价
《战国策·魏策》: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
战争影响
华阳之战后,秦、韩围攻大梁,燕、赵两国发兵救魏,魏献南阳地于秦求和,秦怕山东诸国因此合纵抗秦,于是便接受南阳之地并退兵。秦将南阳郡连同过去攻占的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起来,设置南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