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元前131年),代郡大陵(今文水县)人,西汉官员,历刘恒、刘启、刘彻三朝,官至丞相。
卫绾起初是为文帝驾车的车夫,在汉文帝即位后任郎官,得其喜爱,任中郎将。汉景帝时期,任河间王太傅,在七国之乱中带领河间军平乱,因军功升任中尉,封为建陵侯。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后,卫绾成为太子太傅,后任御史大夫。在汉景帝和功臣、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前143年,卫绾以亲信的身份任相,但他在相位上并无太大建树。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卫绾上奏罢免推崇法家和纵横家之言的学者,得到刘彻准许。部分学者认为卫绾此次奏请是汉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前奏。同年,他被罢免。公元前131年,卫绾卒,谥号燕哀侯。
司马迁司马迁认为卫绾“醇谨无他”,是行为敦厚的君子。后人则对他褒贬不一,或称赞其稳健的政治风格,或认为他因循无能,不堪重任。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卫绾出生于代郡大陵,具体出生日期不详,汉文帝任代王时期,善于驾车的他时常护驾左右。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郎官,后累积功劳逐渐升为中郎将。卫绾性情敦厚谨慎,深得汉文帝喜爱。一日,太子(即后来的刘启)邀请汉文帝左右亲信参加宴会,只有他以身体有恙为由未到会。在汉文帝驾崩前,还曾嘱咐汉景帝要好好对待他。但汉景帝在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未对卫绾有所关照。
景帝赏识
同乘赐剑
汉景帝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回宫时,汉景帝问卫绾是否知晓他自己为何能与皇帝同乘,卫绾说自己只是来自代郡的一名普通驾车人,侥幸升为中郎将,并不明白能与皇帝同乘的原因。汉景帝又问卫绾为何不去参加他做皇太子时举办的宴会,卫绾说自己当时生病了,无法前往。后来,刘启要赏赐卫绾宝剑,卫绾以自己已经拥有了先帝赏赐的六把宝剑为由拒绝了赏赐。汉景帝说赏赐的宝剑多会被用来交换买卖,没有多少人还留着。卫绾说这些宝剑都在家中。汉景帝很惊讶,于是让人把六把宝剑取来,剑果然都在鞘中,不曾佩戴过。此后,卫绾升任为河间王太傅。
平乱立功
前154年,以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吴、楚、赵、胶东半岛、胶西、济南市、淄博市七国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为平定叛乱,汉景帝任命侯之子周亚夫为太尉,外戚窦婴为大将军,卫绾也随军出征,带领河间市兵力攻打吴楚诸地,立下军功,升任中尉。三个月后,叛军被镇压。前151年,卫绾又被封为建陵侯。
复归任相
前150年,刘启欲废除太子刘荣,要诛杀太子的外家亲属栗卿等人,原本派卫绾处理此事,但考虑到他年老德高,汉景帝便赐他告老还乡,另派郅都审捕栗姬。事后,汉景帝立刘授(即刘彻)为太子,卫绾被召回担任太子太傅,后升任御史大夫。史书记载了两条卫绾担任御史大夫时的奏议,其一是前146年,卫绾上奏禁止高五尺九寸以上,牙齿未磨平的马匹出关。其二是前144年,卫绾同丞相刘舍就确定笞刑刑具向汉景帝加以请示。前143年,卫绾在刘启的支持下担任丞相。卫绾为相期间,无所建树,但景帝以其敦厚,可以辅佐太子,对卫绾赏赐甚多。
建元罢相
前140年(建元元年)冬十月,汉武帝广纳贤才,丞相卫绾上奏罢免其中推崇“申、商、韩非子、苏秦、张仪之言”的人,得到了汉武帝的准许。不久,卫绾被控告渎职,即在汉刘启卧病时,卫绾没有为无辜受冤的囚犯申冤。于是,汉武帝罢其相位。
晚年与去世
前131年,卫绾去世,谥号蔡哀侯。其子卫信袭建陵爵位,前112年,汉武帝以金不足为由除其爵位。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都记载卫绾为人清廉忠诚,每当下属犯错,他常常承担代之以自己的罪责,而在有功时让与他官。绾无他肠。司马迁更在赞中以孔子之口称卫绾为“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认为他教育虽不严格但也能达到目的,为官虽不严厉但也能治理好国家,班固从其说。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资深教授管怀伦评论卫绾的政治风格成熟稳健,从不轻举妄动。
历史作者,为《百家讲坛》杂志供稿的袁腊梅认为卫绾敦厚低调,不贪财货,有大境界、大智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可永雪在研读《史记》时,称卫绾为石庆第二,意图效仿“石奋家风”,但却谨小慎微到了极点,他看似忠厚,不争功、不求名、不受贿、不爱财、不辩诬、不忍刑杀、不谗毁他人,甚至代人受过,实际上缺乏智慧、勇气、和活力,以至于毫无作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清川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的熊潇合作撰文,对刘彻朝丞相群体进行总体评价,他们认为卫绾是”一个奴性十足的庸碌之辈“。
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原主委郑福田在《中国宰相全传》中评价卫绾居于相位,安分守己,因循照例,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提出建议,其治理乏善可陈。
人物争议
建元奏请争议
关于卫绾建元奏请的历史意义,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此番争议涉及汉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文化变革的过程,聚焦于讨论卫绾在此变革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将卫绾奏请作为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点的第一人是张维华先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业新附议此论,在读硕期间撰写一文,称卫绾是最早提出”罢黜百家“言论的人。管怀伦也将卫绾奏请视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序幕并加以论述。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秦进才赞同此说,对卫绾奏请一事加以辨析,并着重分析了背后的重大意义。李玲针对陈业新先生的文章,提出反对意见,指出卫绾奏请中只限于罢黜法家和纵横家而非百家,且并未言及“独尊儒术”,并进一步分析,得出卫绾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奏请罢退法家和纵横家的结论。孙景坛撰文否认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事,并在此文中指出卫绾“罢申商韩苏张”并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卫绾学术思想身份做出辨析,阐述了卫绾不是儒生而更可能是黄老一派的观点。
罢相原因争议
关于卫绾罢相的原因,史书虽有记载,但难免有托辞之嫌,后世学者另有分析。管仲伦认为这是建元时卫绾奏请罢免法家、纵横家后,黄老势力的回击。孙景坛认为卫绾罢免与其信奉思想无关,而与当时窦氏、王氏两家外戚争权夺利的背景有关。
影视形象
电视剧《汉武大帝》陈友旺饰演卫绾
参考资料
汉武大帝演职人员表.豆瓣电影.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