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清文鉴
《御制清文鉴》是一部由康熙帝敕撰的满文辞典,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了大约12,110个词语。该书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武英殿刻印成十册版本。为了建立清代的权威性满文辞书,康熙皇帝特别委任翰林院学士傅达礼等人负责编纂工作。由于新造满文词语尚未得到普遍使用和规范化,且缺乏权威的满文辞书,导致许多满族难以理解当时的满文译著。因此,康熙皇帝决定编纂一部具有官方认可的满文辞典。在傅达礼逝世后,康熙皇帝又任命富察·马齐、马尔汉等人继续这项工作。他们广泛咨询前代学者的意见,参照已有的文献资料,最终在康熙帝的亲自审定下,历时三十五年完成并由武英殿出版。该书以明朝眉膺祚所编的《字汇》作为基础,确立了条目的框架。书中首先列出满文词汇,随后提供对应的满文解释,并引用古代书籍中的例子加以说明。此外,《御制清文鉴》还借鉴了《太平御览》的分类系统,建立了自己的分类体系,包括36个大类别和280个小类别。书末还附有按照满文字母顺序排列的满文词语“总纲”四卷。
编纂背景
康熙,随着翻译工作的开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满文词语。然而,这些新词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标准化,同时,当时也缺少一本被广泛接受的满文辞书。这一情况使得很多满族在阅读满文译著时遇到了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康熙帝下令编纂一部能够代表朝廷权威的满文辞典。
编纂过程
最初,康熙皇帝指定翰林院学士傅达礼领导编纂工作。在傅达礼去世后,他转而委托富察·马齐、马尔汉等人继续这项任务。他们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征求前辈学者的意见,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康熙皇帝本人也对这部辞典进行了细致的审查和修订。经过长达三十五年的努力,这部辞典终于在武英殿完成了印刷。
内容特点
《御制清文鉴》采用了明朝眉膺祚编写的《字汇》作为基本框架,以此来制定条目的顺序。每一条目都先列出相应的满文单词,然后给出详细的满文释义,并辅以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为示例。此外,该书还吸收了《太平御览》的分类方法,构建了自己的分类体系,其中包括36个大的分类和280个小的分类。在书的结尾处,作者们还添加了四个卷宗,其中包含了按照满文字母顺序排列的所有满文单词。
参考资料
《御制清文鉴》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15
御制清文鉴.个人图书馆.2024-08-15
康熙《御制清文鉴序》满语文规范化的开始 有全满语录音.搜狐网.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