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炎凉》是季献林先生的著作,内容是季羡林关于记人记事的感怀。该书是老一辈学人对青年谈个人经历的《青年读本》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和整套丛书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世态炎凉》是季羡林先生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集,包括29篇记人怀旧作品,2篇亲情感悟作品,15篇生活随笔作品,12篇游记抒怀作品,3篇治学和自述累的总结作品。全书分为6篇:记人,亲情,随笔,游记,治学,自述。除治学、自述两篇外,都是短小精悍的作品,记述与感怀并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

作品目录

记人篇

我的怀旧观

春城忆广田

西谛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悼念姜椿芳同志

回忆梁实秋先生

寿寿彝

怀念丁声树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友兰(友兰)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寿作人

哭冯至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怀念乔木

悼组

回忆王力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我眼中的乐黛云

回忆陈寅恪先生

纪念陈寅恪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傅斯年

胡适说几句话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亲情篇

赋得永久的悔

寸心草

随笔篇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诸葛菜

爱情

“报得三春晖”

人间第一爱

毁誉

谦虚与虚伪

听雨

喜雨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幽径悲剧

清塘荷韵

空谷足音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漫谈散文

游记篇

访绍兴鲁迅故居

崇明岛

富春江上

登蓬莱阁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观天池

美人松

虎门炮台

北京市忆旧

游唐大招提寺

游台随笔

治学篇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的学术总结

自述篇

我心中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

200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一套老一辈学人对青年谈个人经历的《青年读本》丛书(第一版),青年读本出版的目的在于:给你一个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个做人的哲理,帮你扫除成材的障碍,一本不可不读的人生教科书。应出版社之邀,季羡林先生对自己近一个时期创作的散文随笔作品进行了整理,以记人和游记为主,意在体现自己的一些人生思考,结集命名为《世态炎凉》。这套丛书还包括:《我的故事》(于光远)、《直道而行》(张岱年)、《译匠天缘》(金克木)、《绿的痴迷》(冯亦代)、《过去随谈》(叶圣陶)、《推己及人》(费孝通)、《历史的公正》(钟敬文)。

作品鉴赏

季献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 ,他的散文创作持续了大半个世纪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成为当代一位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家。《世态炎凉》一书,通过对故人的回忆、对亲情的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记述、对旅游景点的描写以及治学和个人总结,充分体现了《青年读本》丛书“给你一个坎坷人生的思考,教你一个做人的哲理,帮你扫除成材的障碍”的主题,展示了作者的治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纵观《世态炎凉》全书,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流出随意的文体特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常常以鲜明的时代感既通过作品描写的人、事、物、景体现出来 , 也通过作品中的感情变化体现出来 , 同时也通过行文的方式, 词语的变化体现出来。《世态炎凉》主要写作时间是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时期,老人家从风雨时代走过来,更加从容不迫地走进散文天地,从自我出发 ,取日常生活 ,身边琐事 ,真切抒写普通人的生存景观 ,生活情趣 ,在凡人小事中寻求一份温馨与慰籍。如书中的《清塘荷韵》、《喜雨》、《二月兰》、《幽径悲剧》等作品,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选材,行文流畅结构随意却情思盎然,的确体现了我国九十年代散文的文体特色。这时期的散文随笔基本上放逐了五六十年代那种外在的抒情性或“诗化”的语体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种平实亲切,自由随便的语体。由于作家们摆脱了“文以载道”的约束 ,故而选择了自由随意的语体 ,而这种富于个体化的语体方式暗含了某种士大夫的情趣 ,是他们怡然自得和智慧洞悟的结果。

简约见胜的表述习惯

季先生是深谙汉语特质的学者 , 他的散文语言也是“以简约见胜”的 , 这突出表现在他多用“四字格”来叙事、抒情、写 景、状物。例如本书收录的《游石钟山记》 中的一段文字 , 共有24个短语 , 而“四字格”就 有 20 个。这些“四字格” , 语段整齐 , 结构划一 , 中间夹着两三长句 , 朗读起来 , 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 十分悦耳动听。又因辞藻华美 , 丰富多彩、使之极富文采美。老舍先生说 : “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 , 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话说得很对。季先生善用“四字格” , 使其语言兼有简洁美、精当美、文采美。可贵的是 , 他不光是“言之有文” , 还“占之有物” , 言之有情。正如他多次表自的那样 , “感情一受到剧烈的震动 , 所谓 ` 心血来来潮’,则立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至今已到垂暮之年,仍然是积习难除,锲而不舍。”善用、活用成语或名句, 也是季先生散文语言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中国汉语中的成语和古代诗文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 可以说都是古代人 民心灵美 的结晶。它们雕镂组绣 , 炫转荧煌 , 真可谓是千琢良玉、百炼精金的瑰 宝。善用成语、名句, 是使语言增强表现力: “锦上添花”的一个有效艺术手段。”季先生运用成语、名句之巧妙 , 令人叫绝。对名句的活用 , 也是季先生在语言运用中的一大创新。一些名句 , 一经他手 , 改动一两个字 , 其表情达 意之功效倍增 , 确有以一当十之妙。这 种例子在季先生的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如 : “不识芦湖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湖中” 、 “同是东洋地上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 , 它们分别是从脍炙人口的名 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活用而来。这种活用 , 可谓以旧翻新 , 使原诗的意境和现实的语境勾通起来 , 造成古诗美与今诗美的双重的美感效应 , 大有一石二鸟艺术魅力。

幽默自信的语言风格

季献林早期的散文有欧化的语言特征 ,句子较长 ,注重自我感觉、印象、情绪的表达,欧化痕迹较明显。《世态炎凉》作为新时期的作品,季羡林大量化用文学、政论的术语 ,以幽默的语调讲述心酸的往事 ,使富有幽默感的语言里蕴藏着正义感和自信力。如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这篇散文中 ,当讲到北大的教授相继去世 ,有的不按年龄顺序、抢先去了八宝山 ,于是说 :“我暗暗下定决心 ,决不抢先加塞 ,我要鱼贯而进。 ”幽默的语言表露了面对死神却视死如归的从容之态。朴素的语言中隐藏着幽默与诙谐。反讽让人深思,诙谐能让人轻松一笑。表现了作者既尊儒家的积极济世精神 ,又吸纳道家的智慧 ,是以豁达、从容之心处世为人。

小视角的朴素选材

此书充分体现了季羡林先生选材的朴素与情感的朴素。季献林的散文选材小,生活化。他的散文常常通过对小花、小草、小树、小猫、白兔的描述,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之美。如本书中的《二月兰》。即使是写人,也经常选择小孩,平民作为主人公,以凡人小事作为文章关注的主体,表现生活的真实与淡然。感情上以通常用淡笔写浓情,以情为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季羡林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回忆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在叙写这些人与事时,他总是表达自己的慈悲真淳之情,凸显自己与他人那些让人感动的,让人崇敬的人格精神。表现其慈悲真淳之情,凸显感人心怀的人格力量。季老想要告诉我们:佛教珍惜生命,不仅仅是珍惜人类的生命,而且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这是佛教的慈悲精神。这些散文有着圣洁宁静的宗教光辉和理想主义色彩,对崇高、神圣、尊严的追求使作品洋溢着独特的古典主义气息。本书中的《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哭冯至先生》等等篇章,描述自己及师友在艰难的处境中,对人生遭遇的种种磨难永不言败,那种身处逆境心益坚的人格精神从字里行间自然流出,平凡的文字中凸显出发人深思的深刻意蕴。在这些连续闪现的平凡人生景象的背后,隐伏着来源复杂的人生因素,诱人去咀嚼其中全部的人生悲欢。

作品评价

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评价:我敬佩季老,积有年所,非一日之情怀;但近些年加深了我这种情怀的激荡,不能自已。因为什么?自然不是无端无故。这种情怀,感受上异常复杂,而讲起来只能从“简”。简到一句话:季老提出的许多文化主张,都让我有切肤沁脾之感。他是宏观的凌云壮志者,而非庸常卑陋的小儒所能梦见。借佛家教义作比,他是修大乘菩萨果的大善知识。我深服季老的胆识和慈怀——大慈无私,异于那些自谋私利的“学者”“专家”。2005年,我撰著了《我与胡适先生》一书,原不敢向季老求序,因他年事已高,岂忍加以劳力;但念目今吕振羽胡适先生同世共事的前辈学者已无第二家,因而冒昧请以其旧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收录于《世态炎凉》上册】作为代序,同样光宠无比。经蒙季老不弃,慨然惠允,感激之至!盖此一事,非止我个人之荣幸,亦且关系当代研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史迹之一端,足以启沃后来,所谓朝花夕秀,辉映长春市者,亦藉此可窥踪影也。

李跃进、李白非评价:“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也是他的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有人评价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王央乐,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之流,一篇为其代表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晨8时50分左右,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语,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他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较有影响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寻梦》,《怀念母亲》。

参考资料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网易新闻.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