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之战是发生在中国天津大沽口地区的多次重要军事冲突,主要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三次战斗(1858年、1859年、1860年)以及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攻。这些战役涉及清朝军队与英法联军及后来的八国联军之间的海陆作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英法联军首次占领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大沽口交涉时遭到清军反击,双方均有重大损失。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发动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动用30多艘军舰和约5000名陆战队成功登陆,随后攻占新河、塘沽区大沽口炮台遗址,清军被迫撤退至天津市,最终大沽口落入联军控制。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凌晨2时发动对大沽炮台的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清军被迫撤退,大沽炮台全部陷落,联军取得胜利。

大沽口之战巩固了外国列强在华北沿海的军事优势,显著削弱了清朝的防御能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些战役推动了《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关系。1900年的战斗则是八国联军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侵犯,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促使中国逐步认识到改革和现代化的必要性。

三次大沽口御敌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发生在大沽口的三次战斗。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赴京换约,在大沽口蓄意挑衅,遭到清军还击,损失惨重。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区,接着从大沽口炮台遗址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市。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重要战役

(1)1858年(咸丰八年)4月,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专使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率英法联军2700余人、舰船26艘到达大沽口外,提出公使驻北京,增开口岸,内地游历、传教自由,赔偿军费等侵略要求,爱新觉罗·奕詝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与之谈判。侵略者无理挑剔谭的谈判资格,拒绝谈判。5月20日,侵略者做好战争准备,限令清军两小时内交出炮台。上午10时,悍然向大沽口炮台遗址发动猛烈攻击。守台将士英勇还击,谭廷襄和直隶提督张殿元等高级官员率先逃跑,军心动摇,大沽炮台失陷。26日,侵略军攻入津郊。

(2)1859年为《天津条约》批准书互换期,英、法、美公使拒绝清政府在上海换约的要求,率2000余人、大小舰只21艘于6月20日到达大沽口外,又拒绝清政府北塘登陆换约的通知,蛮横坚持经白河入天津进京换约,并要求清政府限期撤除白河防御。25日,英军司令贺布率舰队向大沽炮台发动突然袭击。但自上年以来清军已加强了防务,僧格林沁指挥清军英勇反击,激战一昼夜,毙敌93人,伤敌355人,击沉敌舰4艘,何伯受重伤,终于竖白旗狼狈逃窜。

(3)1860年8月14日英法联军占领北塘后,于8月21日向大沽口石缝炮台和北炮台发起攻击,守将直隶提督乐善率军奋力抵抗,激战一天,守台将士全部壮烈牺牲。驻守南炮台的僧格林沁将炮台交给新任直隶总督恒福,自己率先逃走。随后,恒福将炮台和全部军火物资拱手交给敌人,也逃回了天津市

参考资料

《津沽史话》第七期——抗敌御辱:天津人民的反帝斗争.天津市政协.2024-08-25

历史上的今天: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新浪财经.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