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康(1570-1644),字去病,号农山,浙江仁和(今属杭州市)人。他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举人,曾任工部屯田司郎中等职,最终担任两淮盐运通判。他因直言敢谏被贬回乡,晚年专注于军事研究,尤其关注东部地区的防务问题。他的著作包括《易学》等,其中部分内容现存于世。

人物经历

卓尔康生于1570年,原籍浙江仁和塘栖。他在万历壬子年间通过顺天府乡试获得第七名的成绩,随后被授予祥符教谕职务。他还曾代理兰封、封邱等地的工作,并短暂担任许昌市的守卫。他对当时重视进士的现象感到不满,因此自我激励,致力于改善地方治理。在他任职的地方,他颁布了多项规定,整治河道,修复城墙,为后代留下了长远的利益。

卓尔康后来进入国子监担任学录,在皇帝亲临讲学期间,他的讲解受到赞赏,获得了赏赐。之后,他转任吏部司务,又调往南京都察院担任司务。在此期间,他晋升为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在工作中,他敢于发表意见,引用古代经典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官员也会听从他的建议。然而,由于直言不讳,他遭受了诽谤,被降职为常州府检校,后又被派往大同府担任推官

在大同时期,卓尔康向总督卢象升提出了有关军队事务的意见,这使得他的才能得以发挥。后来,他被调任两淮分司运判。在灾荒之年,他为了淮地人民请求赈济,但由于言语直接且不受约束,最终被免职回家。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仍然坚持阅读大量的书籍,每天只吃一碗麦粥。

明朝灭亡之际,卓尔康深感压抑,卧病不起,不到一年便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他一生保持独立的人格,将社会道德视为己任。他吕振羽胡胤嘉一同学习,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拜许孚远为师,与高攀龙成为朋友。他们共同探讨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如水利、财政、漕运、货币制度、官制以及军事防御等,并撰写了相关的书籍。

卓尔康特别擅长处理年轻学者的问题,对于那些地位显赫却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他会选择不再交往。他的学术基础在于儒家经典的研究。

参考资料

明清杭州卓氏四大作家之卓尔康.万家姓网.2024-09-23

明·卓尔康·诗词作品.小胖学习笔记 .2024-09-23

姓氏起源 |百家姓——卓姓起源.搜狐网.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