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紫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紫菀属 brachytrichu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紫菀属,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它生长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省南部、贵州省云南省西北部及北部等地,以及缅甸北部。短毛紫菀的根状茎粗壮,木质,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总苞半球形。舌状花的舌片为蓝色或紫色,管状花为橙黄色,外面无毛。瘦果极扁,心状卵圆形。短毛紫菀的花期为6-8月,果期为8-10月。它主要生长在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下、灌从中以及开旷坡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茎直立,高15-50厘米,单生或丛生,不分枝,被疏或下部被密长毛,有等距或上部疏生的叶。莲座状叶匙形,长5-10厘米,宽1.5-3.5厘米,下半部渐狭成长柄;下部叶在花期常枯萎,较小,下部及中部叶卵圆形,长圆形或卵圆披针形,长2-9厘米,宽0.5-4.5厘米,基部圆形或稍狭,顶端圆形或稍尖,无柄,半抱茎,全缘或有疏齿;上部叶稍小;全部叶质薄,两面被疏毛或上面无毛,或被密毛,下面沿脉及边缘有开展的长毛;中脉及离基三出脉在下面稍高起或另有2细边脉。头状花序在茎端单生,径4-7.5厘米。总苞半球形,径1-2厘米,远超出花盘;总苞片2-3层,草质,长10-13毫米,宽1-4毫米;外层顶端尖或钝,沿脉有长毛,有缘毛,稀无毛;内层线状披针形稀线形,渐尖,有缘毛。舌状花30-50个或更多,管部长不及1毫米;舌片蓝色或紫色,长15-35毫米,宽1-3毫米;管状花橙黄色,长4-6毫米,外面无毛,管部长1.5-2毫米,裂片长1毫米;花柱附片长0.5毫米。冠毛1层,长约2毫米,基部黄色,干膜质,上部紫褐色,有不等长的糙毛。瘦果极扁,心状卵圆形,长4毫米,宽2-2.7毫米,下部渐狭,边缘有翅,无毛或上部有短缘毛,或两面近顶端有短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相关变种

宽叶变种

宽叶变种(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ster brachytrichus var. latifolius)茎高约40厘米,茎中部叶宽大,长圆形,两端圆形,长7-9厘米,宽2.5-4.5厘米,全缘,两面被疏毛;头状花序径7.5厘米;总苞径2厘米。

分布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玉龙山)杉木林下。海拔3000米。

狭苞变种

狭苞变种(食虫类:Aster brachytrichus var. angustisquamus)茎高15-35厘米,叶、头状花序及总苞与原变种同,但总苞片线形,宽1.5-2毫米,叶有疏锯齿。

产于云南西部(香格里拉市)。生于针叶林下。海拔2700米。

细舌变种

细舌变种(黑枕黄鹂普通亚种紫菀属 brachytrichus var. tenuiligulatus)茎高20-25厘米;茎部叶长圆形,两端圆形,长2-4厘米,宽0.6-1厘米,上面被稍密的粗毛。头状花序径3-3.5厘米;总苞径1厘米;舌片长15毫米,宽约1毫米;瘦果长3毫米。

产于贵州省西北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及四川省西南部(雷波)。生于山地。海拔2600-3500米。

异名

短毛紫菀的异名包括短毛紫菀狭苞变种(Aster brachytrichus var. angustisquamus)、短毛紫菀宽叶变种(Aster brachytrichus var. latifolius)和短毛紫菀细舌变种(Aster brachytrichus var. tenuiligulatus)。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