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罗伊斯·施罗克(Richard Royce Schrock,1945年1月4日—),美国著名化学家。

人物经历

施罗克生于印第安纳州伯尔尼,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上的高中

196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获得学士

197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71年到1972年,施罗克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学习。

1972年,他受雇于杜邦(DuPont)公司。

理查德·施罗克教授1971年获得哈佛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之后一年在剑桥大学为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做博士后研究;

1972-1975年受雇于杜邦公司研发中心。

1975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

1980年升为教授。

1989年获得弗雷德里克·G·凯斯荣誉教授称号。

1989年起,他就一直是MIT的化学教授。

2005年, 由于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一种有机化学技术上的贡献,施罗克与罗伯特·格拉布、伊夫·肖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主要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是由过渡金属盐与主族烷基试剂或固体支撑底物混合形成,被称作不明结构的催化剂,如WCl6/Bu4Sn,MoO3/SiO2,Re2O7/Al2O3等。由于它们成本较低且容易合成,因此在一些大规模的合成应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这些催化剂所要求的反应条件通常较为苛刻,往往需要强路易斯酸助催化剂的参与,因此不少官能团在反应中会受到破坏。到20世纪70年代初,施罗克就开始研究新的亚甲基混合物。他试验了含有不同金属(如、钨和)的催化剂。

经过近20年的研究,于1990年证实金属钼的卡宾化合物可以作为有效的烯烃复分解催化剂,研制成第一种实用的催化剂。如图为施罗克钼催化剂中的一个,用特定的基团连到金属原子上能得到高反应活性,称为施罗克卡宾化合物。随着这种催化剂的发现,化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烯烃的换位可以用于有机合成,可以取代大量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换位机理引起了有机化学家们的日益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金属钼的催化剂虽对氧气和潮湿敏感,但采用正确的处理,就会成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工具。1974年,施罗克发现了α-氢抽取反应,表明α-抽取反应可用于通过配体变化制备钼或钨基亚金属配位化合物。他还证明金属环丁烷烯烃转化的关键中间体,而金属环丁二烯炔烃转化的关键中间体。施罗克还阐明了二氮化物固定机制,并开发形成氨的单分子催化剂,模拟生物学中氮酶酶的活性。

获得荣誉

施罗克教授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85年的美国化学学会有机金属化学奖,1990年罗切斯特美国化学学会分会的哈里森·豪奖,1995年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奖,以及1996年的美国化学学会无机化学奖

个人生活

他的妻子是南希·卡尔森(Nancy Carlson),他们有两个孩子,安德鲁和埃里克。南希·施罗克曾于2006年至2013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特藏保护者。施罗克一家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温彻斯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