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氏壳蝓(学名:Philine kinglipiniTchang,1934),俗称“白泥蚂”,是壳蛞蝓科壳蛞蝓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属于温带性种类。其主要生活于潮间带潮下带浅水区泥砂质底。经氏壳蛞蝓生长速度较快,腹腔内牙齿发达,能捕食丽文蛤牡蛎科等养殖贝类。

形态特征

经氏壳蛞蝓的贝壳中大型,呈卵圆—方形,壳长19-20mm,壳宽14-14.5mm。壳质薄而脆,易破损,半透明、白色、有珍珠光泽。动物体呈长圆筒形,背腹扁平,白色或淡红色,体长40-42mm,宽18-19mm。

头楯大,略呈方形、平滑。外套楯包被贝壳,后端分为2叶片、薄、伸出身体后方。足大,前端钝圆,后端呈斜截断状,约占体长的2/3。

科学研究

经氏壳蛞蝓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其生态习性、分布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已知,经氏壳蛞蝓能够捕食丽文蛤等,是养殖贝类的敌害生物。

主要价值

“泥蚂”就是泥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这种在海底专吃蛤蜊苗的不能食用。它们能够分泌一种黏液,密集的黏液分布在海底,可以造成贝类大面积缺氧死亡,也会引起人体过敏。

青岛人将“泥螺”叫为“泥蚂”,能吃的泥螺被当地人称为“黑泥蚂”,而这种“白泥蚂”目前未发现其具有任何价值。

危害

经氏壳蛞蝓对贝类养殖生产有一定危害,能够捕食蛤蜊等,是养殖贝类的敌害生物。

2022年7月,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再次出现海星纲暴发情况,并首次规模出现敌害生物“白泥蚂”,捕食丽文蛤幼苗,造成渔民经济损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