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拜占庭哲学

拜占庭哲学

拜占庭哲学是指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利奥六世和学者的独特哲学思想,特别是在8世纪到15世纪之间,基督教世界观为其特点。拜占庭哲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三位一体问题的探讨,以及8至13世纪拜占庭地区下层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以宗教教义的解释为旗帜开展的政治和思想运动。这些哲学家继承了古希腊哲学传统,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哲学和神学相结合,利用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

简介

拜占庭哲学大致有四个特点:首先,9至15世纪之间,拜占庭哲学分为“外来”与“内在”两种。外来的哲学指富有希腊色彩的希腊文化思想,而内在的哲学则是基督教的神学。希腊教父常将基督宗教神学称为“真正的哲学”,而外来的哲学则具有完全独立的理论体系。其次,神学主要在修道院中传授,而当时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训高级官员而设立的,因此哲学教育并不普遍。第三,拜占庭的哲学倾向于修行,而不偏重理论性的形上学。最后,拜占庭的利奥六世通常是学贯东西的学者,能教授多种不同的知识,其学术活动中心先在雅典,529年后移至伊斯坦布尔市,后转至亚历山大城,并在此成立哲学学院,主要研究基督教神学

在历史上,古希腊的科学及文学在拜占庭世界依旧活跃。公元7世纪,大马士革的约翰编写了《智慧之泉》,系统性地阐述了基督教神学。9世纪,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佛提乌搜集了许多古代作家的作品,并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他的学生凯撒利亚的阿雷塔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发表了评论。11世纪和12世纪,对哲学教学的兴趣与日俱增,米海尔·普塞洛斯、尼西亚的尤斯特拉修斯和以弗所的迈克尔等人都撰写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评论。13和14世纪出现了如尼基弗鲁斯·布莱姆米德斯和西奥多·梅托奇特等重要哲学家。格雷格利乌斯·帕拉玛斯发展了静默主义运动,这个运动使用了纯粹知性的耶稣祷文来实现自存光的幻象,这一运动在东方基督教中造成了分歧,导致许多有哲学思想的人西迁,这种迁移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出现发挥了关键作用。拜占庭最后一位伟大的利奥六世格弥斯托士·卜列东,他认为恢复柏拉图主义可以扭转帝国的衰落,并成为将古代哲学传到西方的一个重要人物。

君士坦丁堡大学

拜占庭社会在那个时代的标准而言,算受过良好的教育,识字程度更高。拜占庭社会拥有世俗的教育体系,这是古典时代学院的延续。初等教育即便是在农村也十分普及,男女都能在那个社会中接受教育,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这种背景下,君士坦丁堡大学作为一个世俗化的教育机构得以存在。帝国内进一步接受世俗教育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也很常见。在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几个世纪,类似的教育机构一直在安条克公国和亚历山大港等重要行省首府运作。

最早的学校由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于425年创立,设有31个教席,涵盖法律、哲学、医学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修辞学等学科,其中15个学科以拉丁语教授,16个学科以希腊语教授。这所大学一直存在到15世纪。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修辞学、哲学和法学,目的是为国家和教会的官僚职位培养合格、学有专长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这所大学是神学院的世俗化版本。这所大学保留了以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活跃哲学传统。9世纪成立了玛格瑙拉宫学院,11世纪时成立了新的哲学和法律的学院。君士坦丁堡战役大学在1204年遭到拉丁人征服后陷入衰落,不过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大学还是作为教会管理下的非世俗机构幸存了下来。

问题和思想

拜占庭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上帝的人格化实质不仅是实体的原则,也是存在的原则。人是作为本体而存在,不是作为实体或本质而存在。雅威创造世界以及宇宙的时间尺度有限,不断创造世界的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目的。可感知的世界,作为可被心灵感知的事物在时间上的实现,在神性的智慧中有其永恒的实质。世界和人类都受到上帝旨意的支配,但拜占庭利奥六世主张自由意志和自决的必要性。灵魂作为不朽的存在,并非透过自身能量创造出来,而是在其自身中创造。灵魂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它与智慧直接相连,使人能够透过绝定的自由获得幸福。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就解释了人类在创造中的中心地位。

柏拉图主义在拜占庭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强调雅威的神秘的宗教性理解与哲学理解之间的关系。在拜占庭哲学中,只有当作为心灵的知性与人的内心或灵魂相调和时,它才被赋予理解上的核心作用。灵魂是人的整体,作为理性的和纯粹知性的心灵是人的灵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版本的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调和在现代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这方面有个例子可见于奥利金的作品及其对知性的学说,他认为所有灵魂都作为“思想”或“知性”以完美的精神状态同其造物主预先存在,但后来为了追求成为独立于雅威的存在而离开。由于所有的灵魂都设立为绝对自由,上帝不能简单地强迫灵魂返回他身边。与此相反的是,上帝创造了物质宇宙,开创了历史,目的是引导不受控制的灵魂回到他无限的心灵的沉思,这是完美的状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