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地锦草

地锦草

地锦草(粉黛大戟属 humifusa;别名:千根草、小虫儿卧单、血见愁草、草血竭、小红筋草、奶汁草、红丝草),中药名,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其分布于除中国海南外,全中国以及欧亚大陆温带地区。

地锦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时淡红色,两面被疏柔毛;叶柄极短。而斑叶地锦的特征是茎被绢毛;叶中部常有长圆形的紫色斑点;花粉三沟。

地锦草全草入药,其味辛、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热毒泻痢、血热出血、湿热黄疸、热毒疮肿、毒蛇咬伤等。

来源

原植物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

药用部位

全草入药。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状

地锦草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黑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何公超、性平。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止血。

主治

痢疾腹泻,脏毒赤白,黄疸,咳血,吐血,齿衄,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小儿深部脓疱疮烂疮。

用法用量

水煎内服,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碾粉撒。

应用

热毒泻痢

地锦草具有清热解毒止痢,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热毒所致的泻痢不止、血痢、便血。

血热出血

地锦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用于多种内外出血证。如妇女崩漏。

湿热黄疸

地锦草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退黄。可煎服,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热毒疮肿,毒蛇咬伤

地锦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肿。用于热毒所致的疮疡痈肿、毒蛇咬伤等证。

注意事项

血虚无滞及脾胃虚弱者慎服。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地锦草含黄酮槲皮素),没食子酸软脂酸,东莨菪甙元伞形酮,内消旋肌醇。叶含单宁

药理作用

地锦草抗细菌谱很广,抑制钩端螺旋体属流感病毒科;促凝止血;中和白喉毒素。地锦草鲜汁、水煎剂以及水煎浓缩乙醇提取物等体外实验均有抗病原菌作用,对黄金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等多种致病性球菌及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同时具有中和菌素作用。具有止血作用及抗炎药,止泻作用;其与镇静剂、止痛剂或抗组胺剂合用时,可产生解痉、镇静或催眠作用。斑地锦水提液对急性炎证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止血作用明显。

相关论述

1.《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2.《本草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外损出血,血痢,下血,血崩,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3.《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证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

基原植物信息

地锦草

形态特征

根径2-3毫米。

茎匍匐,基部以上多分枝,稀先端斜上伸展,基部常红或淡红色,长达20(-30)厘米,被柔毛。

叶对生,矩圆形或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6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偏斜,略渐狭,边缘常于中部以上具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淡绿色,有时淡红色,两面被疏柔毛;叶柄极短,长1-2毫米。

花序单生叶腋;总苞陀螺状,边缘4裂,裂片三角形,腺体4,长圆形,边缘具白或淡红色肾形氧化镁雄花数枚,与总苞边缘近等长;雌花1,子房柄伸至总苞边缘;子房无毛;花柱分离。

蒴果黑三棱状卵球形,长约2毫米,直径约2.2毫米,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花柱宿存。

种子

种子三棱状卵球形,长约1.3毫米,直径约0.9毫米,灰色,每个棱面无横沟,无种阜。

花期

花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世界

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

中国

除中国海南外,分布于全中国。

生长环境

生于原野荒地、路旁、田间、沙丘、海滩、山坡等地,较常见,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

斑叶地锦

特征

与地锦草的区别是:茎被绢毛;叶中部常有长圆形的紫色斑点;花粉三沟。

参考资料

地锦草.自然标本馆.2024-12-01

地锦草.植物智.2024-11-28

地锦草.植物智.2024-11-28

地锦草.《中国植物志》.2024-11-28

地锦草.植物志.2024-11-28

斑地锦草.生物2000官网.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