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登真洞位于两当县县城东南的灵官峡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内。出两当县城15公里就来到了著名作家杜鹏程笔下的灵官峡。灵官峡东西贯通整个公园,峡中高峰耸峙,溪流沉割,云蒸霞蔚,松涛啸风,全区景色宜人,十分独特,代表景观有“镜峰捧日”、“张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涛”、“仙山”等,还有全国乃至世界面积最大的天然白皮松4万多亩,灵官峡森林公园已列为国家级白皮松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鸑鷟山

鸑鷟山就位于灵官峡东侧,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与蜀道相连,登上鸑鷟山远眺群山蜿蜓连绵,森林气象万千,云山雾海,美不胜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竞秀,文化内涵深厚。虽无华山之险峻,庐山之雄奇,却以其清秀明丽,奇松遍野闻名于当地,这里不仅存活着亚洲最大的白皮松原始森林,更有张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炼成仙的神话传说为鸳蔫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登真洞

登真洞分左、右两洞。左洞宽9米、高4米、深8米,洞中又有一小洞,宽6米、高3米、深20米;右洞宽20米、高4米、深26米,并有4个通风口在灵宫殿往下100米处,国道316线南侧,抬眼即见修后的“登真洞”,攀阶梯拾级而上百米处,悬空亭扑面而来,一柱攀天的八角亭与悬空亭成崎角,悬空亭后石柱陡立,与殿后登真洞一字排开,明暗互补气势万千。登真洞,即“张果老洞”。是唐通玄先生张果修真处。张果是我国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关八仙的神话故事,数百年来在我国和东南亚、日本朝鲜越南及西方各国广为流传。

张果老

张果俗称张果老,唐朝武则天李隆基时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九域志》中都有“山在甘肃两当县”的记载,《图经》中介绍山时还提到“昔张果先生夏居豆积,冬居此山”。时至今日,在当地老百姓中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张果老的传说故事。新旧《旧唐书》中均有文字记述。《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载有张果《题登真洞》诗一首:“修成金骨练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漫随青山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朱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诗后附一小传:“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银青光绿丈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又据《两当县新志·名迹篇》:城东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传唐通玄先生张果修真处,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顶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声,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载:“两当邑之东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张果先生隐居所也……”,登真洞由三洞一阁相嵌而成,叠连成轴。其中二洞与三洞皆幽深莫测,内塑果老倚塌,八仙聚会与董真人造访等群塑,形象逼真,谈笑风趣,各具姿态,意趣盎然。洞顶“三清阁”有果老的宗师元始天尊,灵官天尊和太事老君道德三位天尊。还有一观一庙,即集休观、樵夫庙,毁于战乱,遗迹尚存。张果洞出土唐三彩和琉璃建筑物残虫及部分钞币,千年变故依稀可见。但洞内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代记述张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楼建阁的记述碑文和历代文人墨客为登真洞题写的诗碑。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风提举咏“登真洞”。

三千行满末鸾,闲卧空山不计年。

云锁洞门清扣玉,石流甘液飞泉。

青驴去踏红尘裹,丹顶鹤夹归玉柱前。

试看高真栖隐处,此中疑似蔚蓝天。

马在田诗云:

洞口烟霞五色文,洞深一窦杳难分。

桃花乱落涧中水,芝草自生石畔云。

去去白驴何日返,寥寥石鼓几回闻。

谁人传得长生术,我欲相从一问君。

清邑人罗璋《果老遗迹》

古洞馀仙迹,空名只是浮。

杵声山久寂,(棋)局岭徒留。

烂斧失柯影,残碑没记游。

往来街道珞,瞻眺几时休。

传说

据历史记载曾经有两位皇帝请他入宫讲道,一位是武则天,她听说张须陀是个隐居的老道,民间唤为张果老,名气极大,他有“长年秘术或神仙术”,为了祈求长生,曾多次派使者奉迎,均被张果老予以婉拒;还有一位是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派臣裴晤专程来请,见他已齿落发稀,皓首驼背。张果老在裴晤前佯装气绝而死,裴晤焚香启请再三表明玄宗求道之诚意,闻言张果老才渐渐苏醒,后来玄宗又派中书舍人徐峤持书迎接,并赐号通玄先生,张果老进京拜见玄宗时,瞬间变得乌鬓皓齿,胜似壮年,见此情景玄宗十分高兴,一心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而张果老揖手相谢,不久他便辞谢玄宗返还登真洞,继续过着喂鹿养鹤,骑驴游山的仙道生活。

道教活动中心

近年来,经过各方人士的维修,登真洞现又成为人们游览的胜地。洞中泥塑了张果老的卧像及白驴、巨蟒、梅花鹿,并整修了道路,修建了亭台等。登真洞现已成为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每年国内外朝拜者甚多。

参考资料

两当深山走出张果老.新浪.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