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塘南镇林街东端,是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大门座东朝西,占地面积815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该遗址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杀害无辜群众的见证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 介

令公庙亦称张王庙,是为祀唐睢阳令张巡而建。传说始建于宋,但历经修,面目全非,仅院内庙堂和古戏台为清末建筑。令公庙内的庙堂为五柱三开间抬梁式木构建筑。

1942年农历7月18日,侵华日军和驻地华北治安军出动百余人入侵柘林街,进行残无人道的“三光”大扫荡,柘林街火光冲天,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是日,日寇共杀害我无辜群众867人,烧毁房屋723栋,柘林街上仅张桂娇母子二人因躲在古戏台底下才得以幸免。

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是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杀害我无辜群众见证地之一而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令公庙

自从听了公公婆婆控诉当年日寇在南昌市的种种暴行之后,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从我的心头升起:一定要去当年日寇对塘南人民进行大屠杀的地点——塘南镇柘林街令公庙去看一看!本打算周末和阿龙同去的,上个星期三上午,我看天气不错,正好有点空闲时间,于是就迫不及待地一个人踏上了去塘南的班车。

塘南镇离市区有六十多里地,一个多小时过后,我在塘南综合市场下了车,此地离令公庙还有六百多米,我无心在繁华热闹的市场闲逛,一路打听着走向东头的柘林街令公庙。大约步行了十多分钟后,远远看见路南边有一座两层楼高的青砖建筑物,四周还搭起了脚手架,心想这莫非就是令公庙?走近一看,果然大门口上有“令公庙”三字,旁边还注有“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等字样,看着墙上赫然挂着“闭馆维修,谢绝参观”的牌子,我心里有些沮丧,但还是心有不甘地朝大门口里走去。

一进大门口,两位正在砌砖的师傅就看见了我,其中一位见我手里拎着相机,开玩笑地对我说“有记者来采访了!”我轻轻摇摇头,走上前打招呼,问他们可不可以进去看一看,心里真害怕这两位师傅拒绝,可没想到他们爽快地答应了,叫我随便看,并一再嘱咐我要注意安全。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穿过地上的一堆堆破砖乱瓦,我一步步走向了离大门口十多米远的令公庙。

令公庙座落于抚河的北岸,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庙内碑刻记载:当时是为了纪念唐朝名将张巡而建,张巡为河南南阳人,唐开元进士天宝安史之乱时,他与许远守垂阳,抗击异族侵略,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英勇捐躯,被称为“张令公”,建庙时的南宋末年,中原大地正遭受着异族的入侵,为了纪念先贤,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先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建立了此庙。随岁月的推移,令公庙同我们中华民族一道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庙名亦曾改名为“兴隆庵”。民乙亥修缮时,恢复了令公庙原名。

我立在令公庙的庙门下,仰望着高大气派的牌匾:牌匾中间写着“令公庙”三个大字,上面接着“柘林街”三字,其左右分别写着“魏元戴刻”、“岁次乙亥”八字。我猜想“岁次乙亥”应该指的就是民乙亥年间的那一次修缮。牌匾四周镂刻的人物花鸟、亭台轩皆精工细雕,栩栩如生,牌匾两边檐角皆向上翘起,正对着鲤鱼,取鱼跃龙门之意。从庙门口的牌匾下往西北方向走大概十余步,是一个由砖石砌成,高1.75米的大戏台,它是南昌县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戏台的房梁正中间呈漏斗形,上有一圈圈精美的图案,戏台沿边木柱上也有镂空雕刻,雕刻的对象有老者闲坐聊天,耕者肩扛锄头,武者横刀跃马,还有牛、鱼等动物,以及花卉亭台等,无一不生动活泼,饶有情趣。戏台木柱上的那一对石狮,玲珑小巧而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从小到大我也见过一些戏台,但大多比较简陋,如此精美,富有艺术性与欣赏性的戏台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面对这一座历经人间八百年盛衰的令公庙,我心里不禁升起无限感慨,正是它见证了七十年前日寇的那一场血腥屠杀!从大门口向左起,墙上张贴着一张张日寇在令公庙进行大屠杀的连环画图片,下面配有详细的说明文字,绕了一楼整整一圈,一直延伸到大门口右边。图文张贴的年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第一张的图片下依稀可辨认“塘南血泪仇”五个大字,我一张张仔细地看着,那尘封了整整七十年的塘南大屠杀经过渐渐浮现在我眼前——

1942年农历7月17日深夜,日寇分别从尤口范家、荷埠周家两个据点出动100多人,在汉奸走狗的带引下,手持刀枪,带着恶狗奔向30多里外的塘南地区进行残酷的“三光”大扫荡。据当时在令公庙的幸存者魏金山回忆:令公庙当时是柘林街的一座较大的建筑物,7月18日拂晓时分,日军包围了令公庙,有5个鬼子手持上刺刀的长枪窜入令公庙,把机枪架在戏台上,把所有庙内的人叫起来,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着,逐个搜身。早上7时许,大屠杀开始,日军对准卖豆腐的壮年人当胸一刀。被杀后,在地上挣扎,鬼子怕周围群众反抗,立即将60多个男的分6个人一批,先杀年轻的后杀年老的,尔后又将妇女两个人一组,头发连结在一起,反捆着双手,推出庙门外抚河边用刀刺。此时的魏金山只有七岁,正鬼子对他母子动刀时,庙内的大钟突然撞响,鬼子冲进庙堂,母亲带着他立即躲在戏台底下的烂草堆里,才幸免一难。他亲眼看到父亲和妹妹等131名无辜村民被杀害,有的年轻妇女还被先奸后再杀,更可恶的是鬼子连正在吃奶的妹妹也不放过!一时间柘林街乌云遮天,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萧杀寂静,连狗叫声都听不到。鬼子兵从令公庙撤出后,又疯狂血洗柘林街,先后在祖师坛、观音阁等地集体屠杀无辜群众,他们逢人就杀,见房屋就烧,看到财物就抢,柘林街上四处浓烟烈火,尸横遍地。这一天,日本鬼子在柘林街杀害群众860多人,烧毁房屋723栋,遇难者的鲜血染红了抚河水!

图片下那一行行详尽的文字说明,可谓是字字血,声声泪!除了详细叙述日寇在令公庙对无辜群众进行的大屠杀经过外,图文还揭露了日寇在塘南镇犯下的种种惨无人道的罪行,据幸存者陈凤水回忆:在樊家村,鬼子在一口剩下几根米粉的锅里,倒了油桐,烧得翻滚,然后用刺刀强迫陈凤水等村民们伸手下去抓起来吃,有的刚伸下去就立刻烫得皮开肉烂,痛如刀割,鬼子还强迫他们吃下去,桐油煮的东西哪能吃呢,刚吃下去就翻肠倒肚地呕吐起来,鬼子却以此为乐,在一旁呲牙咧嘴地哈哈狂笑!鬼子就这样折磨村民们还觉得不过瘾,又逼着陈凤水等四人抬一只大船送往野猫洞,两天来,又饿又困,四个人抬着一千多斤的大船,累得虚汗直流,实在抬不动,鬼子不由分说,用枪托把他们打得口吐鲜血!到了野猫洞,鬼子把陈凤水他们连同路上抓来的七八十个群众,列成四队,把他们当成练习刺杀的活靶子,陈凤水就这样眼看着乡亲们一个个倒在血泊里,接着一个鬼子对着刺刀向他猛刺过来,在他背后和肚子上扎了几刀,陈凤水当即跌倒在地,昏过去了,鬼子以为他死了才离开了。晚上他才慢慢苏醒过来,忍着剧痛爬了四个多小时才脱离了险境,至今他身上还留着累累伤疤,这是日寇残杀中国人民的铁证!上面叙述的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和我公公所回忆的虽然各不相同,但日寇的凶残本性却完全是一样的,手段之残忍如出一辙,正如我公公所说的那句话:日本鬼子对待我们老百姓就连牲口都不如,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毫无一点人性可言!

一张张仔细看完宣传画之后,我再次来到戏台前,面对庙门,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七十年发生的“7.18”血腥屠杀的惨烈场面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前方面对着庙门,那一天庙门的牌匾下面站满了被日本鬼子从庙里轰出来的一百三十多个手无寸铁的塘南百姓;我的身后是戏台,日本鬼子正是在戏台上架起了机枪,除了一对母子幸免于难外,当时庙里所有无辜的群众全都惨死在鬼子的刺刀之下!虽然大屠杀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十年,但日寇在令公庙进行的大屠杀依然是塘南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庙门口的那一对怒眼圆睁的石狮子,仿佛也在无声控诉着当年日寇对塘南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我出神地凝望着牌匾与戏台,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南宋末年,我们的先人为了纪念英勇抵抗异族侵略的先贤,以激励当代,教育后人而建起了令公庙,先人们当时却做梦也没有想到,八百年之后,凶残暴戾的日寇会窜到这里大开杀戒,残害他们无辜的后人!如果他们泉下有知,怎能明目?仰望着二楼悬挂着的“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红色横幅,我不禁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让我们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挺起民族的脊梁,不辜负先人的厚望,兴我中华,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震惊国人

1937年,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后,大举侵略中国。1939年春,日寇侵入江西省。不久,南昌市沦陷。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南昌的百姓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其中,让国人震惊不已的就有令公庙大屠杀。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杀害我无辜群众见证地之一而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令公庙,位于南昌县塘南镇柘林街东端。

1942年农历七月十七深夜,日本鬼子分别从南昌县荷埠周家、尤口范家两处据点调集100余人,在大汉奸章伏龙的带领下,分兵三路包围了塘南镇的柘林街。次日天刚亮,日本鬼子首先包围了柘林街上的令公庙。令公庙亦称张王庙,是为祀唐睢阳令张巡而建。大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15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

庙内的庙堂为五柱三开间抬梁式木构建筑,庙堂正面为石牌坊,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古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歇山屋顶,台前主柱上端饰雕花撑拱和垂柱,戏台正中上方为内凹式九级藻顶,台面高1.2米,台面底部用裸柱支撑。

当时,令公庙里住着从青山湖区罗家镇等地流落来的难民22户,共50多人,鬼子兵端着刺刀还把庙外70多名无辜的群众逼进令公庙,并在庙堂内的戏台上架起了机关枪,逼迫手无寸铁的群众在庙里排队集合。然后,灭绝人性地进行了集体大屠杀。

为防反抗先杀年轻壮汉

1942年农历七月十八7时许,大屠杀正式开始了。5个鬼子手持上了刺刀的长枪窜入令公庙,把机枪架在戏台上,然后把庙内的人叫起来,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着,逐个搜身,搜到银洋就往口袋里塞。为了防止群众反抗,鬼子先将一名卖豆腐的年轻壮汉拉出来,端着刺刀直刺壮汉胸口,壮汉倒在地上痛苦挣扎,不一会就断气了。

看到同胞被杀,一名木匠义愤填,侧身夺过刺刀,使劲插入一个鬼子的胸膛,鬼子当即毙命,但木匠很快被鬼子乱刀砍死。为了防止群众反抗,鬼子立即将60多个男的,分成10个组,每组6人,先杀年轻的,后杀年老的。然后,又将妇女两人一组,头发连接在一起,反绑着双手,拖出令公庙的东门,在抚河支流――柘林港边上的一棵大树下用刀刺。

大屠杀整整进行了一天,令公庙内的120多名无辜群众,几乎悉数被杀。其中,有的年轻的妇女还被先奸后杀。更可恶的是,连正在吃奶的小孩,鬼子也不放过。一时间,令公庙上空乌云遮天。

后来,在令公庙附近的码头口,还发现了几十具尸体。此外,原本清澈见底的柘林港里也死尸漂浮,河水尽赤。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只有时年30多岁的张桂娇和其9岁的大儿子魏金山幸免于难。

示范基地

如今,距离那场血色大屠杀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然而,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却永远留在塘南镇每个人的心里。今年62岁的李林保是塘南镇人,看守令公庙已有7年了。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令公庙一度作为塘南公社阶级教育展览馆,供全国各地的人参观和受教育。他也是从那时起,才了解到这一段悲惨历史。

“我记得有一次用自行车接张桂娇老人去令公庙讲述那段历史,台下好多人都听哭了,群情激奋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塘南镇文化站站长李寿印也回忆说,那时他刚满17岁,高中毕业后就到令公庙当讲解员,令公庙里经常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邀请当年的幸存者控诉日寇罪行,前来受教育的人也络绎不绝,有学生、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战士等。

李寿印还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党和政府曾出版连环画《塘南血泪仇》全国发行,并在令公庙里举办过“日寇大屠杀控诉现场展览”,前来参观受教育的群众达30多万人次。日本友好访华团来昌时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表示回国后一定会宣传这一历史事实,反对军国主义复活,为中日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1987年12月,省政府把塘南令公庙日军大屠杀遗址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8年后,省政府批准令公庙南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寿印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到清明节、“七七事变”等纪念日,就有不少学生来令公庙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令公庙也因此成了江西省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