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许总

许总

许总,自号抱一,江苏南京人。祖籍安徽桐城。现任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023年12月29日22时29分,许总因病医治无效,在泉州市不幸逝世,享年7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除多次获省部级奖励外,发表的论文半数以上被有关报刊转载,国内外数十家重要报刊发表过对其著作的书评或对其研究成果的重点评介文章。这其中,国内的主要有《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海外的主要有日本的《文部省国际学术成果报告书》、《集刊东洋学》、《中国社会与文化》、《东方》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刊载的许多学术综述,多有引述或予以高度评价者。有关学术著作及权威教材亦多有引用者,代表性的如:(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教社1999年出版“面向21世纪高校教材”)第3卷第21页“关于宋诗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可参看许总《宋诗史》等”。(2)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引述其有关论文及专著多种,予以高度评价,如第5卷第72页评价《唐诗史》“作为一部断代文学史著作,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并未局限于这一断代本身,而是构建了独具个性的文学史观念,形成自身的文学史理论体系”。(3)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卷第59—63页在评介20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超逾八十年代”的文学史时认为,这些“新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一类史著中范式较新、学术含量较大的作品是许总的《唐诗史》和《宋诗史》”,在对这两部诗史进行大篇幅引述和评论后指出:“《唐诗史》一书的诗史序列建构宏大而精美”,“大致达到了著者的预期境界”;《宋诗史》“同样是著者以新的文学史观视野对特定时代诗歌发展历程进行新的观照与描述的力作”。

此外,学术成果被日本爱媛大学教授加藤国安作为他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得到该大学的立项资助。加藤先生及其他日本学者曾多次将其著作、论文译成日语并加以笺注在日本出版、发表,同时还撰写多篇专文介绍其学术研究业绩。关于此事,中国新华出版社曾于1996年12月24日播发专电加以报道。

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四方面:(1)在国内最早从事“杜诗学”研究,曾在中国大陆出版《杜诗学发微》,在台湾出版《杜诗学通论》,在日本出版《杜甫论的新构想》,均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2)在文学史研究方面及唐宋文学研究方面有多项开拓性贡献,所著《唐诗史》(上、下卷)、《宋诗史》均为国内第一部大型唐宋诗歌断代史,分别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唐诗体派论》也是首部关于唐诗流派研究的专著。(3)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研究,出版有《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理学文艺史纲》、《理学与中国近古诗潮》等。(4)唐宋诗整合研究,出版有《唐宋诗宏观结构论》、《唐宋诗体派论》等。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唐宋文学、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是国内“杜诗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在文学史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有多项开拓性成果。迄今已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十六种,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总计近一千万字。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

著作

1.《宋诗史》,53万字,重庆出版集团1992年出版

2.《唐诗史》(上、下卷),95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唐诗体派论》,50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

4.《杜甫论的新构想》(日文版),50万字,日本研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31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古史诗针注析》,12万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7.《杜甫律诗揽胜》,18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7年出版。

8.《杜诗学通论》,35万字,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7年出版。

9.《唐诗精品集》,77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民族心灵的绝唱》,20万字,团结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宋诗:以新变再造辉煌》,22万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理学文艺史纲》,104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理学与中国近古诗潮》,25万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出版。

14.《元与崔莺莺合传》,16万字,中华书局即将出版。

15.《中国古代山水诗》,25万字,天地出版社即将出版。

论文

1.《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2.《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载香港特别行政区《抖擞》第51期,1982年9月出版。

3.《论宋学对杜诗的曲解和误解》,载《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4.《沈德潜“温柔敦厚”说辨》,载《文史哲》1985年第1期。

5.《杜甫以文为诗论》,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6.《论戴名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载《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

7.《宋代杜诗辑注源流述略》,载《文献》1986年第2期。

8.《〈杜甫研究〉得失探》,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9.《桐城派杜诗学概略》,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10.《杜诗学大势鸟瞰》,载《光明日报》1986年8月12日“文学遗产”第712期。

11.《古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与构想》,载《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纪念创刊30周年专号”。

12.《戴名世与桐城诗派》,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2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

13.《古典诗论总结期的透视与概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14.《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美思想初探》,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15.《明清杜诗学概观》,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16.《江西诗派杜诗学发微》,载《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7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17.《黄庭坚诗影响成因论》,载《文学遗产》1991年第4期。

18.《论杨万里与南宋诗风》,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19.《宋学中的杜诗论》(日语,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4卷第1号,1991年9月出版。

20.《江西诗派杜诗论(上)》(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5卷第2号,1993年2月出版。

21.《江西诗派杜诗论(下)》(日文,加滕国安译),载日本《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26卷第1号,1993年10月出版。

22.《唐前期宫廷诗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23.《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2期。

24.《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

25.《从欧阳修诗看宋诗的兴盛及其特征的形成》,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号,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3月出版。

26.《唐诗体派论》,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27.《中国古代哲理诗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载《学术月刊》1995年12期。

28.《宗经与辨体——四杰文学思想二重特性与唐前期诗史演进》,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9.《宋诗特征论》,载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辑,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9月出版。

30.《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31.《中国古代哲理诗三阶段特征及发展轨迹》,载《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

32.《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上),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3.《文化与心理坐标上的王维诗》(下),载《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4.《宋明理学的性质及其演变》,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35.《理学弛张与文学盛衰》,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36.《理学演化与宋金元文学思潮变迁》,载《求索》1999年第6期。

37.《明代反理学思潮与小说戏曲的兴盛》,载《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

38.《论理学与宋代诗学中的情理关系》,载《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1期。

39.《论理学与宋代词学观念》,载《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40.《王学分化与明代文学思潮》,载《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41.《对中国文化本质的探寻》,载《人民日报》2000年4月8日。

42.《论理学文化观念与宋代诗学》,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

43.《论理学与宋代古文的兴盛》,载《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

44.《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载《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45.《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载《齐鲁学刊》2000年第5期。

46.《论理学极盛与宋诗中兴的关联》,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47.《文学史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载《社会科学》(上海市)2000年第11期。

48.《论南宋理学分化与宋调变异式微》,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

49.《论陈子昂人生心态与诗风演变》,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0.《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载《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1.《中国诗学主潮:古代文人诗的形成过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52.《盛唐诗繁荣的人学视野》,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2期。

53.《论韩孟诗派的组合条件及其文化史意义》,载《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54.《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

55.《从理学孕生过程看宋调的确立》,载《文史哲》2002年第5期。

56.《论孟浩然的文化性格与诗艺结构》,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57.《论唐诗发展与赋体的内在关联》,载《文史知识》2002年第11期。

58.《理学宋诗同构论》,载《儒家文化》(新加坡)第2期(2003年1月)。

59.《崔莺莺家世及行踪辨正》,载《光明日报》2003年6月25日《文学遗产》专版。

60.《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性质、特征与意义》,载《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1.《论张王乐府与唐中期诗学思潮转向》,载《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2.《论理学与唐宋古文主流体系建构》,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3.《社会、心理与传统的文化整合——论宋代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4期。

64.《论陈子昂的风雅观》,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2日《文学遗产》专版。

65.《论宋诗兴盛与理学文化思潮》,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6.《文化转型时代的思想革新与文风变迁——论元和诗变与元和体》,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67.《“国学”的定位与文化选择的“度”》,载《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68.《论宋诗的宗派意识》,载《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69.《也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70.《唐圭璋〈梦桐词〉品读》,载《词学》第2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71.《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载《江淮论坛》2011年第4期。

72.《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意义》,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3期。

获得荣誉

个人作品

理学文艺史纲

作者名称:许总

作品时间:2001年01月

《理学文艺史纲》是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恒夫。

《明理学与中国文学》

作者名称:许总

作品时间:2010年05月01日

《明理学与中国文学》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唐诗体派论》

作者名称:许总

《唐诗体派论》是1994年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总。

宋诗史

作者名称:许总

参考资料

华侨大学文学院.华侨大学文学院.2021-08-10

许总先生讣告.微信公众平台.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