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沙参
云南沙参〔拉丁学名:Adenophora khasiana (Hook. f. et Thoms.) Coll. et Hemsl.〕,别称泡参、玫花沙参、重齿沙参、变白沙参、两型沙参、丽江沙参、雪花沙参,是桔梗科沙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异名
Adenophora bulleyana Diels
Adenophora bulleyana Diels var. alba C. Y. Wu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状,植株具茎基。茎常单支,少两支发自一条茎基上,高可达1米,不分枝,常被白色多细胞细硬毛,少近无毛的。
茎生叶卵圆形,卵形,长卵形或倒卵形,顶端常急尖,基部楔状渐.狭成短柄,有时茎下部的叶基部突然变狭窄而下延成长达2厘米的柄,有时全部叶无柄或近无柄,长3-9厘米,宽1.5-6.5厘米,边缘具不规则重锯齿或单锯齿,上面疏生糙毛,下面相当密地被硬毛或仅叶脉上被硬毛。
花序有短的分枝而成狭圆锥状花序或无分枝,仅数朵花组成假总状花序。花梗短;花萼无毛至有相当密的短硬毛,筒部球状倒卵形,裂片钻形,长5-7毫米,宽1.-1.5毫米,边缘有1-3对小齿;花冠狭漏斗状钟形;淡紫色或蓝色,长10-24毫米;花盘短筒状,长不超过1毫米;花柱比花冠稍长,至相当强烈地伸出。花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2800 米的杂木林、灌丛或草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云南省(西畴县、砚山县、蒙自市、屏边苗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凤庆县、昆明市、鹤庆县、丽江市、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四川省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普格县、布拖县)、西藏自治区(错那市)以及印度。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公斤。整地后,作宽1米,按行距40厘米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厘米左右间苗1次,高10-15厘米时定苗,每隔10-15厘米,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化学成份
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