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编修
鲁编修是小说《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其原型为万承苍(孺庐)。鲁编修在小说中的科名非常显赫,几乎凌驾于全书所有士人之上。他可能是榜眼或探花,或是在殿试后通过馆选及散馆考试留在翰林院任职的庶吉士。鲁编修在小说第十二回病逝,这是小说中少数几个明确交待人生终点并以此方式完成故事的人物之一。
鲁编修的称谓在小说中独树一帜,除了姓鲁之外,对于其名、字、号等,小说中都没有交待。“编修”这一称谓实际上来源于其原型人物万承苍,作者吴敬梓改换书中人物的姓氏和籍贯,但保留了与原型人物相关的信息。万承苍,字兆,号孺庐。万承苍是康熙壬午举人,癸巳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在翰林院任职三十年,未有升迁,因此被称为“老编修”。
鲁编修的人生困境包括编修身份的禁、经济压力的消磨以及延续科甲的失意。鲁编修与莺湖名士在表面上看似水火不容,但实际上通过彼此的对照和重叠,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小说意蕴。
基本内容
这是因为进入翰林院也许就是飞黄腾达的开始,自朱祁镇时起就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所以读书人无不以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奋斗目标。但是,翰林虽然令人羡慕,也似乎是前程无量,但在飞黄腾达之前却也只是个冷寂的京官,是个没有油水可捞的清水衙门,翰林们也只是每日编编书,写写文章,所以,鲁编修自称是“穷翰林”也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虽然很想出去捞一把,但是因为没有后台没有门路,美差已经被人钻谋去了,他也就只能干等,终日里结交些文人墨客发发牢骚。
鲁编修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后继有人,但是,可惜的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从小就把女儿当儿子教,希望可以寄托一点自己的希望。但是女儿家终究是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入世的,虽然鲁小姐学问了得,只可惜不是男儿身,不然“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既然女儿不能去考试,就希望能招个好女婿,替自己了了这份心愿。于是找了个所谓的“名人之后”的蘧公孙,“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没想到这少爷却是个“雅人”,对于科举这等“俗事”并不为意,不仅小姐伤心,连鲁编修也深感后继无人。“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商量要娶一个如君,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夫人因他年纪大了,劝他不要,他就更生气,结果“跌了一跤,半身麻木,口眼有些歪斜。”这是中医所说的中风,西医学名叫脑血管病,但是一般也称为中风。陈和甫给鲁编修切了脉道:“老先生这脉息,右寸略见弦滑,肺为气之主,滑为痰之征。总是老先生身在江湖,心悬魏阙,故尔忧愁抑郁,现出此症。”陈和甫对脉象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对病因的分析只是看到了皮毛,只知道鲁编修是“忧愁抑郁”,却不知他所忧之事并非庙堂之事,而是自己后继无人,导致的痰郁互结。原以为自己选了个好女婿,谁知这女婿竟然不做举业,不免伤心气愤。本身编修老爷已经年老体弱,怎禁得这般恼怒着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急,于是生出病来。更有陈和甫所说的“近日医家嫌半夏燥,一遇痰证,就改用川贝母;不知用贝母疗湿痰,反为不美。”这是因为贝母是用治燥痰的药物,燥痰要润,所以贝母本身偏于和缓柔润,对于黏腻的湿痰是火上浇油,所以说“反为不美”。对于老编修陈和甫自有妙方,老先生此症,当用使君子,加入二陈,饭前温服。……这病就退了。”肾是人的根本,所谓“肾为先天之本”,如果肾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全身,再加上老先生这个问题就是由于年老体弱,肾虚气不化津而成痰,再加上忧愁抑郁,耗劫真阴,导致痰郁互结。陈和甫辨证对了,当然就是药到病除了。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www.chnmuseum.cn.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