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科(拉丁学名:Balanidae),是节肢动物门颚足纲无柄目的动物。其栖息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常成群附着于岩石上,水下设施及船底。其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海洋中,在中国北方常见。
藤壶科的动物体形为1个平截的圆锥体,周壳壁板4或6片,或壳板完全融合,吻板有幅部。楯板和背板相交接。盖板占据周壳壳口的全部。壁板内面与其幅部常具纵管。鞘的下缘无齿,并明显的与壳板内面其余部分分离。周壳基底膜质或石灰质。上唇不膨鼓,有中央缺刻。大颚4或5齿,下角磨碎型。第三蔓足近似第二蔓足。交接器具背突。
藤壶科动物能耐受长期周期性干燥。藤壶科成体为附着生活,壳板经常受到海浪泥沙的冲刷且喜密集群居。其繁殖期长。其具有一定危害性,附着在船底时,能使航速减低;在海产养殖业中,能占据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伐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
形态特征
藤壶科的动物体形为1个平截的圆锥体,周壳壁板4或6片,或壳板完全融合,吻板有幅部。楯板和背板相交接。盖板占据周壳壳口的全部。壁板内面与其幅部常具纵管。鞘的下缘无齿,并明显的与壳板内面其余部分分离。周壳基底膜质或石灰质。上唇不膨鼓,有中央缺刻。大颚4或5齿,下角磨碎型。第三蔓足近似第二蔓足。交接器具背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藤壶科的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海洋中;在中国北方较为常见,但在中国浙江仅发现藤壶科有4属12种。
栖息环境
藤壶科动物栖息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常成群附着于岩石上,水下设施及船底。
生活习性
藤壶科动物潮间带种生活力很强,能耐受长期周期性干燥。由于藤壶科幼体能随洋流移动,加之成体可随附着物体如船舶、鲸、绿海龟等运动,所以扩散很快,而广泛分布于世界的海洋中。藤壶科成体为附着生活,壳板经常受到海浪泥沙的冲刷且喜密集群居。其美国白灯蛾摄食浮游低等藻类,发育成腺介幼虫时口器退化而无法摄食,只能依靠储存的脂肪颗粒提供能量完成附着发育为藤壶幼体。藤壶成体在捕食活体丰年虾幼虫和藤壶幼虫时会先蜷缩单只蔓足防止猎物逃脱,再迅速蜷缩整体蔓足将饵料送入口器。
繁殖习性
藤壶的繁殖方式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藤壶的雄性生殖器(交接器)可达到体长的8倍,为生物界之最。藤壶经过蜕皮性成熟时会偏向于某一性别但并不一直偏向于同一性别。偏向于雄性的藤壶在水流湍急的时期时交接器会趋于发育成粗短型以便于在强水流中防止受损和利于控制,在水流平稳的时期交接器又会趋于发育成细长型以便于扩大完成异体体内受精的范围。此时偏向于雄性的藤壶交接器无法触及偏向于雌性的藤壶时会将精子释放到水体中,而偏向于雌性的藤壶也能从水体中捕获精子完成受精卵。完成精子释放或美国白灯蛾释放的藤壶均会蜕皮进入下一周期的性腺发育。藤壶受精卵会在藤壶体内发育成熟直至母体直接释放无节幼虫到水体,某些藤壶也会在外界刺激下释放未受精卵或成熟的受精卵。藤壶无节幼虫摄食浮游低等藻类,经过I至VI期完成6次蜕皮变态发育成腺介幼虫,此时口器退化而无法摄食,只能依靠储存的脂肪颗粒提供能量完成附着发育为藤壶幼体。藤壶幼体的生长速度较性成熟个体快,其全生命周期的生长发育都受季节迁移和环境不同(温度、盐度、食物等复合因素)的影响。
危害
藤壶科动物附着在船底时,能使航速减低;附着在浮标上,能降低浮力;附着于管道内,可缩小管道通路;在海产养殖业中,能占据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伐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
分类
藤壶科的分类系统经历了二亚科系统(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藤壶亚科Balaninae)、三亚科系统(藤壶亚科Balaninae,巨藤壶亚科Megabalaninae,凹藤壶亚科Concavinae)及四亚科系统(藤壶亚科Balaniae、纹藤壶亚科Amphibalanus、巨藤壶亚科Megabalaninae和凹藤壶亚科Concavinae亚科),现普遍采用的四亚科分类系统。藤壶科有4属,分别为纹脖壶属、藤壶属、管藤壶属、巨藤壶属。藤壶科动物常见种有纹藤壶、钟巨藤壶等。
天敌
参考资料
藤壶科.中国生物志库.2025-02-15
藤壶科.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15
藤壶亚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2-15
藤壶科.物种2000官网.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