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史镇位于临沧市最北端,凤庆县城东北部,地处澜沧江与黑惠江之狭,东邻新华彝族苗族乡,南与大寺乡小湾镇隔江相望,西与保山市昌宁县街乡接壤,北与诗礼乡毗邻,以黑惠江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界,是凤庆县江北片区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空间上,鲁史镇位于临沧市、保山市和大理州的几何中心位置,处于大滇西8字型旅游环线两个圆的切点区域。

鲁史镇镇域总面积31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970米,最低海拔970米,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00至1500毫米,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该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207个村民小组,91个自然村;2021年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5472元。鲁史是核桃、林业、烤烟大镇;核桃面积14万亩,产值1.6亿元;2021年种植烤烟面积1.31万亩,产值在5000万元;大春种植3.2万亩,小春种植2.5万亩,保持产值600万元,生态茶园9900亩,野生古茶树1121株,茶叶产值1100万元;畜牧业快速发展,年均产值在1.5亿元。

鲁史镇距凤庆县城82公里,距澜沧江百里长湖、亚洲深水高桥40公里,距巍山古城约80公里,距和顺古镇约340公里,距沧源翁丁葫芦小镇约320公里,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全省60个特色小镇之一,是目前全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4年鲁史古镇古集自然村、沿河塘房自然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6年鲁史镇老议山自然村、先锋自然村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9年初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9年11月,鲁史古镇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评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镇;目前正在争创省级一流特色小镇。

历史沿革

鲁史,原称阿鲁史,系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设巡检司,辟街场。

清代年间,鲁史设阿鲁巡警司,彝语"阿鲁"意为"小城镇",后称"阿鲁司",后转音"鲁史"。

民国二年(1913年),设区团,辖区南至澜沧江,北至黑惠江以北的杉松哨(今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爱国乡)。

1988年,撤区建镇,辖10个办事处,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2000年9月,将办事改为村民委员会,合作社随之改为村民小组。

2005年10月,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鲁史镇位于凤庆县城东北部,地处澜沧江与黑惠江两江之狭,镇政府驻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31',东经l03°09',东邻新华彝族苗族乡,南与大寺乡小湾镇隔江相望,西与保山市昌宁县耇街乡接壤,北与诗礼乡毗邻,以黑惠江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界,是凤庆江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交通枢纽。镇域总面积318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82公里。

地形地貌

鲁史镇境内山多坝少,地形呈东西窄、南北长,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850米,境内最高海拔2970米,最低海拔970米。

气候特征

鲁史镇年均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均气温15.1摄氏度,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无霜期255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鲁史镇耕地面积32248亩,其中水田4710亩,旱地27538亩,森林面积23261公顷,森林覆盖率87%。

矿藏资源

2014年,鲁史镇辖区内蕴藏有金、铁、铝、铜、石膏碳酸钙、青石板等矿产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鲁史镇有6710户住户,总人口人口27348人。

2014年末,鲁史镇有6576户住户,总人口27640人,农村人口26161人,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壮族傣族等10个民族。

2021年,凤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鲁史镇人口为21851人。

经济

综述

2014年,鲁史镇实现生产总值4.95亿元,比2013年4.21亿元增0.74亿元,增幅17.6%,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2.99亿元,比2013年的2.76亿元增0.23亿元,增幅8.3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比去年的6430元增870元,增幅13.53%。

第一产业

境内粮食作物种植分大春、小春两季,另有部分晚秋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另有荞、粟、等。

2014年,鲁史镇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8407亩,产量1169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2240万元。完成烤烟18763.9亩,实现产量4.6万担,产值4952.8万元。2014年末核桃面积达144421亩,实现总产量1.07万吨,总产值达19186万元,其中:泡核桃产量9470吨,产值18940万元;铁核桃产量1230吨,产值246万元。茶叶累计种植面积达9364亩,其中采摘面积9355亩,产鲜叶600吨。

第二产业

2014年,鲁史镇签订茶马天街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合同,项目总投资1.1亿元,占县级下达任务1亿元的110%。全年实施投资项目15项,已完工3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占县级下达任务1.2亿元的101.67%。

第三产业

2014年,鲁史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02亿元,比2013年的1.29亿元增0.73亿元,增幅56.59%;贷款余额达7961万元,比2013年的5253万元增2708万元,增幅51.55%。

文化

文化教育

明代开始开办私塾义学,至清代中后期,鲁史有一批贡生、举人进士等学历的文化人,鲁史街尚存清代的进士匾多块(如清咸丰进士郑榆的赠匾)。由于文化事业的发展,造就了鲁史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如:明朝末年的户部尚书龚彝、被朱德总司令称为“护国之神”的赵又新将军和名士文化人毛健等。

宗教文化

明末清初,大和尚法号永明,字寂灿,从峨眉山至鸡足山辗转到鲁史传教,开辟了以鲁史街兴隆寺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后又在凤凰山顶建了云栖寺、在新塘建了二台寺、犀牛建了太平寺等多处寺院。

继佛教的传入之后,道教也由四川省青城山传入,境内建有“武当山”、“孔雀山”、“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尖山”等多处寺观。

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开始传入鲁史,瑞典籍传教士罗大尉一家夫妇子女共四人,在鲁史四方街设教堂传教,“江北”地区入教人数达上百名。

地方特产

鲁史镇的名特产有火腿、吹肝毛豆腐、鲁史酱油等。鲁史特色小吃有:臭豆腐煮鱼、豆粉粑粑卷、火腿、腊肉、酱豆腐果、豌豆粉、凉卷粉、香糯稀饭、米线炸洋芋等。

主要特产

• 鲁史豆腐

酸浆水点的豆腐是鲁史一绝。将白豆腐切成一公分见方的团,在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腐乳是知名食品。

• 鲁史八大碗

鲁史八大碗指:酥肉、红肉、炒骨、漂汤、糊皮、冻鱼、甜肉、泡肝。泡肝具有鲁史地方特色,在当地是一道特有的珍贵风味菜。

交通

1958年以前,鲁史镇境内没有一寸公路。1974年修通江边至鲁史公路39公里。1975年县乡过境段由象脚井大队蒿坝地修通诗礼。1983年2月漭街渡大桥建成通车。1991年12月凤鲁公路永新大垭口至鲁史段加宽改造工程动工,2009年凤鲁公路全线为柏油路。

社会

文化事业

2017年,鲁史镇先后建成党员活动室4个,图书室1个,村民活动场所5个。

教育事业

1949年底,鲁史区共有小学29所。1958年9月凤庆中学鲁史分校正式成立。1971年,鲁史中学设高中部,学制2年。1978年凤庆县鲁史中学恢复初中招生,学制三年。1986年高中学制改为3年,1980年校名改称为凤庆县鲁史中学。

2014年,鲁史镇中小学共有2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6所,村小1所,一师一校点1个。共有公办教职工226人(不含教办室人员3人),其中:小学127人,中学99人(其中高中23人)。小学教学班98个,校生达2035人;初中教学班20个,在校生为942人;高中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320人;办有学前班13个,在园人数为313人。

医疗卫生

1953年11月20日,成立鲁史卫生所(当时称第一区卫生所),配备医生7人,设病床3张。1988年,更名鲁史中心卫生院,同年在新街征地10亩,开始筹建新医院,总投资73.5万元,1992年破土动工,1993年竣工,建门诊楼两部一底,钢混结构大楼一幢。1994年8月15日住院部迁入新址开始启用。

2014年,鲁史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17个,卫生院,有在编医务人员27人,有病患床位39个。

旅游

风景名胜

• 鲁史古镇

鲁史古镇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占地面积约43公顷,据《顺林志》载:“明时为司汛,因地处江外各乡村之中心,又当省、县来往孔道,逐辟为街场、逢寅申日赶街”,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为430400平方米,民居建筑模式受到大理白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特色建筑群落。三街七巷一广场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民宅建筑主要以仿效北方四合院和江浙风格的三合院为主,一楼、一底、三格、三厦屋面、泥瓦封火墙,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并绘有壁画、诗句、对联,突出南诏建筑文化风格。鲁史古镇在滇西是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 青龙桥

青龙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镇南35公里金马明子山脚。据《旧志》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刘靖督率士民创泸定桥,长三十六丈,宽一丈二尺,系铁索十四股,上二股,下十二股,上铺木板,左右栏杆,两岸桥头有大门、楼阁……。为顺宁县清代第一大建筑。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重点,桥上有历代文人题写的诗词对联和石刻佳句。

• 家桥

勐家桥在古镇北,古代通行驿道的黑河市上。民国以前为石墩木桥,桥面上有屋架盖瓦,可在桥上休息避雨乘凉,桥头有顺宁知府张汉举题联。

• 百年古井

鲁史集镇西侧,兴隆寺大门外(今鲁史完小)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水质清澈甘甜,水井6米见方,深5米左右。井口正面的台阶伸向井底,水从井底分左中右三股向上喷涌。

代表人物

龚彝,字和梅,明天启四年中举人,天启五年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龚彝兵部侍郎,后升任户部尚书

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凤阶,护国军将领,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陆军上将。

陈大宣,清代乡土水利专家,将干河水引至鲁史。

毛健,清末文生。

参考资料

乡镇概况.凤庆县人民政府.2024-03-23

凤庆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凤庆县.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