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河曲
荆江河曲是指荆江河道的弯曲状态,其弯曲度通常由河道长度与其弯颈间直线距离的比值——曲折率来衡量。荆江原长404千米,现长331千米,宽度约2000米。河道大致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常以上游的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两部分。
地理特征
上荆江
上荆江河道长约164千米,河道弯曲且呈现周期性的扩张,曲折率为1.7左右,属于顺直微曲性河道。该区域水道分支多,汊江发育,心滩和江心洲数量众多,共有18处江心洲,其中上荆江占据16处,因此水流分散,形成了分汊型河床的特点。滨江的枝江市名称即来源于此。
下荆江
下荆江河道全长约为24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为80千米,因其江流蜿蜒曲折,绕过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属于典型的蜿蜒型河道。下荆江自由河曲发育显著,横向摆幅可达20~40千米,河弯曲折率平均为3,在中国蜿蜒性河道中位居前列。其中,孙良洲河弯的河道长度超过10千米,直线距离不足500米,曲折率达到25,这种类型的河弯被称为"河环"。下荆江两岸分布着多个牛轭湖,如尺八口、月亮湖、大公湖、西湖、沙滩子等,这些都是荆江古河道的遗迹。
参考资料
荆江何以“九曲回肠”?.微信公众平台.2024-10-31
【专题知识】关于高中地理牛轭湖和河曲的成因分析!.搜狐网.2024-10-31
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腾讯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