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南20公里处的豆沙关,又称石门关,是连接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塞。在这个险峻的关口,有一个名为“唐碑亭”的亭阁,其中珍藏着一件重要的唐朝文物——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历史背景

唐朝时期,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李隆基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爆发的“天宝战争”之后,南诏与唐的关系一度紧张。然而,在异牟寻继任南诏王后,他决定放弃与吐蕃的联盟,转而回归唐朝。在西川节度使韦皋和南诏清平官郑回的努力协调下,贞元十年正月五日,崔佐时代表唐朝与异牟寻在点苍山神祠举行了会盟仪式。这次会盟标志着南诏正式归顺唐朝,并承诺永不背叛。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袁滋作为唐朝的特使前往云南省进行册封,并留下了著名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影响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见证了南诏与唐朝重新建立友好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结束了南诏与唐朝长达40年的对抗局面,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袁滋作为和平使者,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文学价值

除了政治意义,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还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袁滋本人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擅长篆书和隶书,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具有古代风格。尽管袁滋的手迹流传甚少,但豆沙关摩崖石刻的存在使得他的艺术成就得以保存并受到后人的推崇。

参考资料

昭通盐津豆沙关.买购网.2024-10-27

豆沙关. 豆沙关.2024-10-27

盐津豆沙关.博雅旅游网.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