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英文名: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原名:Dialektik der Aufklarung)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与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两人合著的一部哲学和社会批评著作,本书的主要主题是讨论启蒙主义由于其片面的工具理性而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

《启蒙辩证法》一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启蒙的概念”“文化与工业”(具有大众欺骗的启蒙)“反犹太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是一部片段性哲学论证文章集。第一个部分“启蒙的概念”阐述了神话即启蒙,启蒙又倒退成了神话。第二个部分“文化与工业”提出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第三部分“反犹主义要素”,阐述的主题是已启蒙的文明在现实中又倒退回了野蛮的状态。第四部分是二十多篇其他的笔记和札记,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辩证的人类学。

《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最大特点在于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追踪到启蒙精神的自我摧毁,并把极权主义归因于科学的逻辑,进而对西方社会和思想进行激进的批判。《启蒙辩证法》被称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难懂的哲学书”,对20世纪哲学、社会学、文化和政治领域均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左派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介绍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马克斯·霍克海默(德语专业:Max Horkheimer,1895年2月14日-1973年7月7日),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旨在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

霍克海默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所长,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广泛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德国纽伦堡

他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并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批判研究。主要代表作品有:《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起源》《黄昏》《理性之蚀》《启蒙辩证法》《批判理论》等。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

西奥多·阿多诺 (德语: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别译狄奥多·阿多诺、特奥多尔·W·阿多诺,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重要代表,阿多诺在哲学、美学、社会学乐理上的贡献使他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左派的理论权威,并被当下的后现代思潮奉为思想上的直接先驱。

狄奥多·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术领袖和批判理论的象征。阿多诺培养了众多例如尤尔根·哈贝马斯、A.施密特、O.内格特、D.克劳森、S.M-多姆、A.克鲁格等哲学家,也为法兰克福学派留下了最为丰富的哲学著作和理论资源。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建筑师,对批判理论发展起到了定向作用,从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之一。阿多诺是社会研究所中唯一能够对霍克海默发生影响的人,并且是仅次于霍克海默而与社会研究所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物。

1941-1944年,狄奥多·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辩证法》这部法兰克福学派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1944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阿多诺全力投入霍克海默领导的“反犹太主义研究〞项目中。由于阿多诺的参与,这个项目的研究得到了深化。20世纪50-60年代,阿多诺从经验研究中抽出身来,致力于《否定辩证法》《美学理论》的撰写与修订工作。1953年起,他与霍克海默共同负责社会研究所工作。1958-1969年,阿多诺正式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在他的领导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1968年,狄奥多·阿多诺因不满青年学生“用燃烧弹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被他们讥讽为保守派,并遭受到一群女学生“弑父般地”羞辱。1969年,阿多诺在郁郁寡欢中客死瑞士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建筑师,阿多诺为法兰克福学派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他还系统地阐发了否定辩证法,并试图为早期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运作机制的变化,阿多诺重新反思批判理论基础,并系统地体现在《否定辩证法》中,以否定性方式重新定义辩证法。否定辩证法试图拯救客体优先性,不是通过朴素认识论或形而上学实在论,而是通过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思维,即瓦解的逻辑(Logik des Zerfalls)。因而可以说,阿多诺将否定辩证法作为批判个体主体传统终结的丰碑,为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奠定了基础。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德国无产阶级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革命的阶级意识,反倒有更多的人投纳粹的赞成票,导致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苏联社会主义在国内实行专政没在国外剥夺其他共产党平等发展的权利,甚至同法西斯纳粹妥协,与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整个世界笼罩在集权主义的阴影之中,鉴于这种现状,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等人开始了他们对理性的探索。

资本主义面临着严峻的现实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发生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现实效应,牵引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理论发展。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消除了普遍的物质匮乏现象,但是异化问题复杂升级。为了解决问题,就需要注入新的理论血液。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批判的焦点转向了社会层面的全面分析和文化层面的立体批判上,致力于解决现代人面对的生存困境问题。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针对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工人运动屡次失败,尝试了新的转型契机,从资产阶级的文明史开始探索启蒙思想的史前史,对人类人了精神的发展进行了考察。

理论背景

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理论的基调。《启蒙辩证法》在理论上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了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

《启蒙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解读社会前进历史的关键要素,基于此,二人对社会中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关系进一步思考,致力于发展批判概念,试图寻找被第二国际盖住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

《启蒙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之二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无产阶级意识觉醒以及总体辩证法是三个最主要的思想。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扬卢卡奇的人的主观潜能思想,并认为科学技术在发展中逐渐丧失了超越制度的力量,后转向了批判西方思想的原始神话,展开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序幕。

《启蒙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之三是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有效吸收。文艺复兴和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奉行着乐观文明的进步观。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对于乐观文明进步思想做了大胆的尝试,调整了文明的范式,引导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思考。

内容概要

《启蒙辩证法》一书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启蒙的概念、文化与工业(具有大众欺骗的启蒙)、反犹太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是一部片段性哲学论证文章集。

第一部分:启蒙的概念

启蒙的概念阐述了神话就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的主题。启蒙的概念有三个小节和两篇附论。

第一个小节作了宣言式的判断,主要阐明启蒙成为了一种新的神话,形式逻辑和数学作为启蒙的法则在当代成为神话本身。第二个小节主要讨论了启蒙的思维形式,探讨了启蒙对于艺术、哲学和信仰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启蒙与统治,即启蒙如何成为一种神话,自我保存作为理性的最高原则在当代社会体现为主体被技术剔除。

两篇附论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对这两个主题作了进一步的阐明。第一篇附论根据奥德修斯的故事,探讨了神话与启蒙之间的辩证法,在作者看来,奥德修斯是西方资产阶级最早的一个原型。核心概念是牺牲和放弃,从这两个概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自然与启蒙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

第二篇附论讨论的是伊曼努尔·康德萨德以及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一些坚定的启蒙终结者,集中阐明了自然对主体的臣服最终在对自然和客体的盲目统治中是如何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这一趋势消解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一切矛盾,特别是严肃的道德与绝对的不道德之间的矛盾。

第二部分:文化与工业(具有大众欺骗的启蒙)

《文化工业》中共有七节,具体阐明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启蒙辩证法》中文化产业一章共分七个小节,这七个小节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作为大众欺骗的本质

第一节中,狄奥多·阿多诺犀利地指出“利益群体总喜欢从技术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然而,却没有人提出,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这一切并不是技术运动规律的结果,而是由今天经济所行使的功能所造成的。”

第二节上承第一节末尾所说的“电影的内容不过如此“,指出不过如此的电影是如何的不过如此以及文化工业对风格的推崇背后的秘密正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推崇。

第三节中展开上节对风格的批判。作者批评文化产业的风格正是来自自由主义,名为自由的自由主义实际上却是最为贫乏的风格。接着对比娱乐和文化产业的历史和发展,批评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不再有早期自主性艺术对代表着秩序的严肃艺术的恶意,认为文化与娱乐的结合不仅导致了文化的腐化,还导致了娱乐知识化的结果——换言之,娱乐变得僵化,他的意义不过是电影屏幕所着重强调的意义,而娱乐的本身被从大众之中剥夺了。

第四节作者是再从第三节对娱乐的分析出发,进一步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的背后不是让人们逃避现实的残酷,而是让人们逃避最后一丝反抗的观念。晚期资本主义的快乐允诺给人们的自由实际上是摆脱的思想和否定的自由。然而文化产业之使人们逃避反抗并不是通过过滤苦难——就像人们说的“生活在新闻联播里”那种风格。

第五节中,狄奥多·阿多诺说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对大众的压制和驯化正是勇敢地展现出它的苦难以及对苦难拒不妥协的悲剧——悲剧变成了一种威胁,在这些系统的压制下,现实生活让大众丧失了追求悲剧命运的理想。“只有每个人束手就擒,不再对幸福抱有任何希望,每个人才能像这个万能的社会一样充满快乐和幸福。”

第六节中批评文化工业中所谓个性的虚假性,“资产阶级的所有特征,尽管有不同的分歧,但也正因为这些分歧才表现出同样的特征:你死我活的社会竞争。”指出不断重复的广告实际上就是集权社会中领袖的命令,是指示大众对商品趋之若鹜的指令。

第七节中作者展开对广告的分析。狄奥多·阿多诺指出在今天,广告起着一种阻碍的作用,用来维持社会上既定的等级结构,人们还总是在言语中不断地重复广告,而语言却在这些不断的重复中丧失自己。在启蒙中对语言的非神秘化是其重要的组成要素,但启蒙却让语言重新变成了巫术。“如果说在理性化以前,词语产生了谎言和渴望,那么在理性化以后,词语进一步的约束则来自渴望而不是谎言”

第三部分:反犹主义要素(启蒙的界限)

《反犹主义要素》共有七个小节,主题是已经启蒙的文明在现实当中又倒退到了野蛮状态。

第一节介绍了对犹太人的两种观点,一种是法西斯主义的观点即把犹太民族当做敌对的种族;另一种观点是自由主义观念,认为反犹主义扭曲了原有的秩序,实质是对犹太民族实施暴力。第二节揭露了统治者实施反犹主义的目的,以及反犹主义的盲目性和反对自由主义观念的自由主义者的虚伪。第三节阐述了资产阶级反犹主义形成的原因。第四节阐述了民族主义的反犹太主义中的宗教因素。第五节阐述了厌憎动机产生的根源。第六节提出当前的反犹主义其实建立在一种虚假投射基础上。第七节阐述了当今最终的反犹主义者是具有反自由主义观念的自由主义者。

札记

札记部分共包括二十二篇,分别是:反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两个世界;观念转化为统治;论鬼怪;无论如何;动物心理学;对伏尔泰的颂扬;分类;雪崩;沟通带来的隔离;论历史哲学批判;人性的纪念碑;犯罪理论;进步的代价;空洞的恐怖;对身体的兴趣;大众社会;矛盾;宿命;哲学与分工;思想;人与动物;宣传。这些文章中,有些是论文的提纲,有些是待探讨的问题,涉及的内容是辩证人类学。

核心观点

技术理性批判

启蒙辩证法是要揭示以技术和理性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对自然的通知权为宗旨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反面,走向了理性的启蒙的自我毁灭和理性对人的统治的悲剧。

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文化角度看,启蒙精神实质上是古希腊传统的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理性主义,它构成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启蒙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启蒙运动或启蒙精神强调理性万能、理性至上,用知识取代神话,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使世界变得清醒。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明确地阐述了理性原则在启蒙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在启蒙的进程中,理性统治世界的信念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启蒙精神认为:“人们从自然界学到的东西,都是为了运用于自然界,完全掌握自然界和人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毋庸置疑,启蒙除了为自己,还为它特有的自我意识的最后残余耗尽了力量。只有能给本身以力量的思想,才足以摧毁神话。”

第二,理性对世界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人的活动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及运行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理性和技术为核心的启蒙精神或启蒙运动的目标就是确立人对自然界的无限统治权。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指出,面对大自然,人们总要作出选择,要么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要么使自己属于自然界。他们认为,现代人选择了前者,他们“把从内部和外部支配自然界变成了他们的绝对的生活目的”。在启蒙精神或技术理性主义中,由于找到了现代技术这一强大的支撑力量,所以强调的重点不仅是人对自然的理性把握,更重要的是人对自然界的征服。

第三,启蒙精神认为,人征服自然、使理性统治世界是为了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人的自由,实现人的自我确定权。换言之,启蒙精神相信,理性同人的发展是不矛盾的,人是理性世界的核心,理的发展将确证人的本质力量。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认为,在启蒙精神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即使在否定性的神话中,实质上也是人的形象在起支配作用,只是神话以否定的形式折射人的特征。启蒙精神在以知识取代神话时,使神话中以否定的形式包含的人的形象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宇宙的中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在启蒙精神的信念中,理性法则在社会运行机制和人在征服自然的活动中普遍运用的结果,将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和“自我确定权”。

启蒙的自我摧毁

在理性精神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在这一理性化的进程中,启蒙精神也在悄悄走向自己的反面。在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看来,启蒙的悲剧的辩证法在于在理性普遍统治的世界中,人类不是进入到真正合乎人性的状况,而是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多方面揭示了启蒙精神的异化现象:

第一,启蒙以消除神话为己任,意欲以知识来代替想象;但是,在现实中,实证化的启蒙理性却走向了反面,走向了新的迷信,退化为神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指出,启蒙用知识取代了神话,是人的思维服从于理性的逻辑,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认识的进步,但是受实证科学支配的理性思维往往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容易停留于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和精确的描述,而缺乏对现存的否定性的理解和超越。当启蒙精神停留于这种以抽象性和直接性为特征,缺少主体的价值尺度,缺少对现存的否定性理解的理性认识时,它本身就不再作为现存精神世界的否定力量,而是成为与现实等同或认同的肯定思想。这样一来,启蒙精神就成为一种崇拜理性思维和科学认识,而缺少主体性与否定性的新的迷信和神话。

第二,启蒙理性的宗旨是确立人对自然的无限统治权,然而,人征服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也没有使自然成为属人的存在,相反,人对自然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第三,在完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不但人与自然相互异化,而且人与人也相互异化,人普遍物化,人在普遍异化的世界中相互冲突。

第四,在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理性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像启蒙精神允诺的那样,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普遍自由;相反,技术本身成为自律的、总体性的统治力量,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

大众文化批判

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分析开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的主题。

本真的文化:自由与超越

人在艺术创作中和在审美意境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人的创造性本质。具体来说,本真意义上的艺术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自由,二是超越性。

真正的艺术的首要本质特征便是自由,它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和体验,无论是艺术品创作,还是艺术品的审美,都在展示人特有的本质规定性,即自由。霍克海默认为,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愉快存在”,因为,在这里,人往往是在不顾及社会价值和目的性的前提下,单纯在美的判断中表现自己的特色。艺术工作是一种愉快的工作,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自由原则和创造性原则,是独立个体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创造。真正的艺术品总是具有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个性,这种个性从本质上讲就是自由。

真正的艺术另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便是超越性,即对现存和给定性的否定。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所展开的自由创造和自由经验一经发生,就已经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形成了对异化的、物化的、分裂的现存世界的超越和否定的维度。因此真正的艺术既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也是一种变革现存的力量。霍克海默认为,在艺术中,个体摆脱了作为社会成员的现存的责任,又依据人的自由本性设定了现存的异化世界截然对立的理想境界,因此,艺术成为具有超越性和否定性的革命力量。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创造,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在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异化的、非升华的艺术失去了创造性,失去了个性和自由的特征。这种异化的艺术表现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欺骗与操控

“文化工业”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指出,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大众传媒技术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关于文化工业的分析,核心思想是揭示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异化力量的消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许多地方对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进行了揭示。比如,阿多诺讨论了音乐的商品化现象。他认为除了先锋派音乐外,今天的音乐都不再具有创造性,都成了商品,它们是受市场导向的、受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艺术同现代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使得批量生产和普遍传播成为可能。艺术同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特别是同广告的结合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广告成了唯一的艺术品”。显而易见,这种艺术品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艺术创造性特征的。

第二,大众文化的齐一性:个性的虚假。 艺术品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个性,即是说,真正的艺术品总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个体的独创。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批量生产特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众性,现代艺术品开始失去个性,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趋于相同。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

第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主要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惫的人们的需求,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无限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思想的享乐,与现存认同。

第四,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技术时代的大众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的商品化和齐一化特征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和个性,同时,它的消遣娱乐特征又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在的超越维度。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从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人的操控和统治更为深入,具有无所不在的特征。

版本

启蒙辩证法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44年和1947年版,意大利版以及1969年新版。

1944和1947年版

1944年版的《启蒙辩证法》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启蒙的概念,阐述神话即启蒙,启蒙又倒退成了神话。第二个部分是文化工业,阐明的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第三部分是反犹太主义要素,阐述的主题是已启蒙的文明在现实中又倒退回了野蛮的状态。第四部分是笔记和札记,共包含了二十多篇,涉及的内容是辩证的人类学。1947年版是在战争期间写成的,在反犹主义要素中补充进了最后一节。

意大利版

德文版的《启蒙辩证法》是一部片段。意大利版的《启蒙辩证法》探讨的是文化进步走向对立面的各种趋势,被收录到了哲学问题丛书当中。

新版

新版相对1947年版并没有做太多修改,主要是订正了一些印刷错误。

中文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译本

渠敬东和曹卫东分别根据德语原著和英文译本没在分工的基础上,协作完成,渠敬东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曹卫东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最后编者根据《霍克海默全集》编写了附录,包括霍克海默著作目录,生平年表,重要研究著作以及人名索引和名词索引。

重庆出版社译本

由洪佩郁和蔺月峰共同翻译,属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书前有徐崇温作的在研究当代各种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文为序,还有中译版的书序以及新版说明和导言部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译本有所区别。

影响

现代性批判

《启蒙辩证法》是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文本,在现代性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创造性的提出了启蒙理性与现代性危机的直接关联,强调启蒙理性是创造现代性危机的元凶,从而引发了启蒙理性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的大潮。《启蒙辩证法》中的社会批判理论揭露了现代性的弊端,实现了早期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哲学转向, 提供了一种支配自然的批判模式。完成了从具体的社会政治分析到哲学人类学抽象研究的重大转向。

激进主义批判

《启蒙辩证法》对启蒙与理性的批判充满激进主义的色彩,并开创了激进主义批判的理论先河,由此引发了法兰克福学派一系列启蒙理性与现代性批判的思潮,并影响了一些后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思想,比如赫伯特·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的社会批判理论。

学派内部

《启蒙辩证法》是研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著作, 在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都有所论及, 是了解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及相关著作的重要文献。《启蒙辩证法》直接影响了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后期发展;随着时代变迁, 该书自身的理论限度引起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比如, 尤尔根·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 、霍耐特 (Axel Honneth) 、芬伯格 (Andrew Feenberg) 等人的反省, 从而推动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转向或内部扩展。

文艺学

《启蒙辩证法》以文化的维度来阐释文艺的根本问题,把文艺本体论置于文化中介来考察,挑战了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哲学化倾向。《启蒙辩证法》对大众文化的阐释和批判促进了学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模式的形成。

生态学

《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探讨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不是脱离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抽象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控制人、社会的异化与自然异化的关系。这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影响很大,比如赫伯特·马尔库塞的“自然解放论”。

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在20世纪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启蒙的辩证法”这一概念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经典表述形式之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启蒙的辩证法》中不仅系统地奠定了技术理性批判的基本范式,而且展开和涉及权威、国家、文化工业等文化批判主题,尤其是大众文化批判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学史》:《启蒙辩证法》不只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具 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对全部人类文明史进行考察和反思的一部最重要著作。

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启蒙辩证法》中充满了悖论,它为理性的自我批判指明了道路,但同时又怀疑。

名言

前言:精神的真正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消亡。

文化工业(三):在对美进行机械复制的过程中,文化狂热不仅全心全意,而且有条理地带来了对个性偶像崇拜,它没有给无意识崇拜留出任何地盘,而后者曾是构成美的基本要素。

附论1(奥德修斯或神话与启蒙):在虚假社会里,笑声是一种疾病,它不仅与幸福作对,而且还把幸福变成了毫无价值的总体性。

文化工业(三):审美升华的秘密就在于,它所代表的是背弃的诺言。

文化工业(五):权威一旦吞噬了人们的反抗能力,就会冲孤立无援的人们身上获得整合的奇迹,永远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变得温文尔雅。

参考资料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读书笔记.豆瓣读书.2024-01-17